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肺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肺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自2000年开始,肿瘤就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世界头号“死神”——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死于肿瘤。
为了激发全球共同攻克癌症的决心与期盼,UICC于2000年发起了“世界癌症日”活动,就在今年,两个惊人的统计数据,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防癌控癌的警钟。
消息一:据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专家透露,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肺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消息二:中国首个评估PM2.5长期暴露对公众健康所产生影响的研究报告出炉,报告指出,大气PM2.5污染导致全国31座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25.7万人超额死亡,超额死亡率平均接近1‰。而在超额死亡的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肺癌。
肺癌,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位于第一的癌症,现在死亡率还在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接触、肺部慢性病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虽然吸烟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肺癌的第一诱因,可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伴随着控烟措施的推行,吸烟导致的肺癌发病率上升势头得到明显控制,但与环境影响呈正向相关的肺癌发病率却出现飞速上涨势头。
在北京、天津等雾霾高发地区,肺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北京市肺癌发病率由2002年的39.56/10万上升至2011年的63.09/10万,已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市的肺癌发病率约为60/10万,新发癌症患者中有1/5为肺癌患者,且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
去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把大气污染认定为致癌物,严格地讲,大气颗粒物,也就是所谓的PM2.5,是一种确认的人类致癌物。
北京的生活节奏、工作强度之大,估计也只有身在北京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生活在北京真的太不容易了,关注健康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预防肺癌?
1、戒烟。戒烟越早,患肺癌危险越低;同时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也应为他人着想,主动自觉控制,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2、远离放射物。在有毒有害环境下作业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减小职业危害;避免室内烟尘和装修污染,并注意厨房的良好排风;此外,应远离放射物。
3、营养均衡。蔬菜、水果中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营养元素,有利肺部健康,应适当多吃;大蒜、海产品、谷物、蘑菇、芝麻、蛋类等富含硒元素,有防癌、抗癌功效,应适当多吃。
4、控制饮食。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腌制熏制食品、烧烤食品、霉变食品、隔夜菜等致癌食物。
5、保持规律生活。心情愉快,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增加防病抗病能力。
6、每年进行肺部检查。要早期发现肺癌,就要提高意识,加强肺部检查。
需要早期进行肺癌筛查的人群主要包括四类:长期吸烟,尤其是男性年龄大于50岁者;直系亲属有肺癌者;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致癌因素者;肺部反复慢性损伤,如反复感染、肺结核等。
出现以下几种异常的时候需要早期筛查:咳嗽久治不愈;胸痛,尤其是在深呼吸时加重者;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伴有或不伴有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其他如体重下降、呼吸短促、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等。
临床上医生根据肺癌治疗原则分为肺癌三级预防:
Ⅰ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根本在于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
肺癌进展迅速且预后不良,缺乏有效的二期预防措施,应把一级预防放在首位。
1、控制吸烟是首要措施。
2、改善环境是另一重要手段。如加强居室内的有效通风,采用空气净化装置,选用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烹调时选择合适的油类并使用油烟机,预防吸入有害气体等。
3、加强职业防护工作,预防职业性肺癌,定期查体。
4、饮食预防与化学预防,旨在通过使用药物、食物或营养成分来干预癌前病变,预防肺癌发生和分化逆转肿瘤细胞来预防和控制肺癌。研究证实多种食物对预防肺癌有作用。
Ⅱ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尽可能筛查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
Ⅲ级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对确诊的肺癌病人给予及时、最合理的综合有效的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效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尽量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