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吃货们套上秋装,终于把减肥这回事抛到了脑后,纷纷盘算着要开始秋季进补啦。夏天不敢尽情享用的大鱼大肉此时都被招呼上了餐桌。不过人类有自己偏爱的食物,病菌们也是一样有自己热爱光顾的地盘。作为一名渊博的吃货,你知道你最钟爱的美食都是哪一类微生物热衷栖息的乐土吗?
一场秋雨一场寒,吃货们套上秋装,终于把减肥这回事抛到了脑后,纷纷盘算着要开始秋季进补啦。夏天不敢尽情享用的大鱼大肉此时都被招呼上了餐桌。不过人类有自己偏爱的食物,病菌们也是一样有自己热爱光顾的地盘。作为一名渊博的吃货,你知道你最钟爱的美食都是哪一类微生物热衷栖息的乐土吗?
生鸡肉是沙门氏菌的乐土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因此将其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使人类致病,有的只让动物致病,也有兼害人类和动物的"全能型选手"。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中毒的后果以急性肠胃炎为主,发病症状有恶心、头疼,乃至呕吐、腹泻、腹疼。总之一经感染,相信会给你带来十分惨痛的记忆。
据统计大约有95%左右的沙门氏菌感染是源于食物污染。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那么吃货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沙门氏菌最喜欢光顾的食物是什么呢?答:畜禽肉,特别是禽类。根据各国的数据,零售生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最高可达80%。2011-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我国的情况做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污染率大约在40%左右,其中夏季(5-8月)的污染率最高。
(感觉再也没有办法愉快滴去人民广场吃炸鸡了…)
对于无法割舍对鸡肉热爱的盆友,建议通过注意以下几点来降低感染风险:
①购买生鸡肉时应挑选正规厂家生产,且包装完好的产品;
②案板生熟分开,刀具经常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③鸡肉要彻底做熟,保证内部的沙门氏菌也被杀灭。
做到这几点后,就欢快地吃起来吧。毕竟,染上这种恼人的细菌,也不是鸡的错嘛~
"冰箱杀手"李斯特菌最爱找上冷冻食品
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它在环境中相当常见,泥土、植物、动物饲料以及人类和动物粪便当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李斯特菌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如果不慎食用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可导致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流产等疾病,也可造成孕妇死胎,发病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如果说前面的沙门氏菌只是让你闹几天肚子长长记性,那李斯特菌绝对算得上致病菌中的大杀器。
来看看李斯特菌的案底,感受一下"大杀器"的威力:
1999年底,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2011年,美国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美国《侨报》报道,李斯特菌已致全美16人死亡。
2015年,美国两个州的至少8人在吃过美国蓝铃(Bule Bell)公司生产的冰淇淋后,感染李斯特杆菌而患病。至4月9日,该事件已经导致3人死亡。
李斯特菌有一个重要的特性--不怕冷。李斯特菌在低至零度的冷藏温度下仍可缓慢地生长,尤其喜欢"躲"在喝了一半的牛奶里,直接从冰箱里拿冷牛奶喝最容易中招。另外,一般的冷冻也不足以将它们杀死,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这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做不到的。所以,冰淇淋中也可能有李斯特菌的存在。
作为一种欺软怕硬的生物,李斯特菌最容易威胁的就是孕妇、初生婴儿、长者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例如艾滋病、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癌症患者)。因此,这类弱势群体尤其应该注意对食品中李斯特菌的防范。
避免李斯特菌感染,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定期清洁冰箱,杜绝其滋长;
②冷藏过的食物要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③对于前面提到的"弱势群体",不可直接饮用未经煮开的生奶,生食水产品也应避免。
盆友们,冰箱不是保险箱,一些耐低温的细菌也可以在里面自由翱翔。爱吃生冷食物的你可得长点儿心啦~
副溶血性弧菌钟情海鲜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因此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一些盐分较高的食物如咸菜和腌肉中也可能有它的身影。
副溶血型弧菌中毒会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通常可于夏秋之际,在沿海城市造成集体发病。
那么如何防范副溶血型弧菌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尽量减少生食海产品;
②此菌对酸极为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因此可以使用食醋配合海鲜食用,美味又杀菌;
现在正是许多海鲜最肥美的季节,爱吃海产品的小伙伴们赶快get起来。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