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为何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为什么安慰剂对有的人起效,对有的人却无效呢?安慰剂效应,真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安慰剂,英语叫placebo,源于拉丁文,原意是I shall please,简单点翻译就是“我愿意”。
安慰剂效应的力量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安慰剂作为缓解症状的方法之一;在过去7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安慰剂效应也始终是测试新药疗效的基本手段;目前德国有过半医生在治疗小病会将“安慰剂”作为处方给予患者,因为安慰剂也似乎能起作用。
在医学临床试验中,科学家总是使用安慰剂(像糖丸或假手术操作这样的,无效的操作或是使用无活性成分的物质)作为控制组,来检测那些货真价实的物质的有效性,比如说含有活性成分的药物。虽然常用的安慰剂一般不含有任何药物作用/手术操作/活性成分的物质,但它们却常常对治疗有效。
研究发现:给予了安慰剂的病人会认为他们在接受标准治疗,而这样的想法会导致“安慰剂效应”——尽管他们没有接受积极治疗,但症状还是得到改善了;安慰剂在抑郁症和肠胃不适患者身上,效果显著(在大约1/3的病例中,安慰剂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是一样的);安慰剂治疗价格越贵,改善症状的几率越高;静脉注射看起来更像“标准治疗”,安慰剂效应比口服药物更有效。
因此,在临床试验中设置安慰剂对照组成为了开发新药物或疗法的基本原则。
大脑为何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为什么安慰剂对有的人起效,对有的人却无效呢?安慰剂效应,真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揭示:“安慰剂”通过刺激小鼠大脑内的良好感觉奖赏中枢(feel-good reward centres),后者可以进一步促进动物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强了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一发现或解释了安慰剂效应的力量。
大脑控制一切?
关于安慰剂治疗的真正原理,以及安慰剂治疗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多的研究。
哈佛医学院的药学教授Ted Kaptchuk曾在治疗哮喘病人时发现,安慰剂的效果与有活性成分的药物效果不分上下。在他看来,安慰剂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会减少疼痛,或减少与疼痛有关的感觉。
2005年,《神经学》期刊研究发现,服用安慰剂并信以为真的病人,脑中会释放了更多的叫做“内啡肽”的天然镇痛剂。
2007年,另一个研究发现: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安慰效应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叫做“伏隔核”的大脑区域的多巴胺活跃水平不同,“伏隔核”这个区域影响到感受愉悦和奖赏的能力。
以色列理工学院药学教授、Nature Medicine一作Asya Rolls认为,“伏隔核”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的来源。他们发现与积极期望有关联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能影响身体对疾病的应对方式。
(安慰剂)从啮齿类动物被刺激的大脑奖赏中心中提取的免疫细胞杀死的细菌(右)
对照组小鼠中提取的免疫细胞杀死的细菌(左)
Credit: Nature Medicine
Asya Rolls与同事培养了小鼠中提取的免疫细胞,并将其置于大肠杆菌中。研究发现,大脑奖赏中枢被激活产生的免疫细胞杀死的细菌远多于单独培养的细胞杀死的细菌数,前者是后者的2倍。
在另一项试验中,啮齿类动物接种了大脑奖赏中枢激活的免疫细胞,发现这些小鼠成功战胜感染的几率也显著提高。
研究人员认为,在大脑奖赏中枢被激活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更牛的大肠杆菌杀手,尤其是在腹侧被盖区(tegmental area )——这是个严重受制于情绪调节物质多巴胺的脑区。
作者解释道,食、色将我们置身于细菌的包围之中。这也带给人类一项进化优势——当奖赏系统被激活时,免疫力也增强了。
虽然从小鼠到人类还有一大步要走,但这个想法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当我们有期待时,比如从抑郁或者疼痛中恢复,大脑的奖励回路就会被激活,然后进一步激活神经元,被激活的神经元再从大脑传递到器官,包括免疫系统。
如果额外的抗体和免疫活动确实可以使小鼠更健康,如果人类的奖励回路与小鼠工作方式相同,这不仅可解释为什么人类大脑可以将对健康的愿望转换为真正的健康(即信则有,不信则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顺势疗法和其他的虚假治疗有时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