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Mullah和Liehtor将Shelden的技术改良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图2(通过图一收集到的3D序列,利用分析系统计算球囊的最佳充盈体积和导管插入的最佳角度)
三叉神经痛做为面部神经痛的类型之一,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其发作时部分患者疼痛异常剧烈,曾经被称为“天下第一疼”,虽然目前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其治疗方式却较多。临床中常用的内科药物治疗以服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为主,而外科治疗方式则较多,常见的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伽马刀手术、射频热凝术,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国外的学者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目前我国能够掌握该项技术的神经外科专家并不多,笔者将对这一技术做一简述,以供同行参考。
一、PMC技术的起源
Taarnhoj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首次使用后根直接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随后Shelden在对行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在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面部麻木的患者反而疼痛的缓解状况较好,这一情况提示使得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发生了神经的损伤而并非是神经的减压。Shelden在后来通过直接开颅显露三叉神经,并利用钝器进行磨损的方式对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了试探性的治疗,但是该种治疗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未得到推广。1983年,Mullah和Liehtor将Shelden的技术改良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的PMC技术的主要操作过程如下:在对患者进行全麻的情况下,在面部采用Hartel技术进行穿刺,然后14号肝活检穿刺针在X线的引导下穿刺到达卵圆孔处,接下来4号的Forgarty球囊导管经穿刺针进入Meckel腔,随后使用离子造影剂充盈球囊,并调整球囊位置使其在后颅窝位置形成一个“梨形”,压迫数分钟后对球囊进行排空处理。
二、PMC技术的改进
PMC技术目前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过程未发生重大的变化,目前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器材和药物,以及在穿刺过程中影像引导设备的变化。相对于初期的PMC技术,目前的穿刺针以内含钝头针芯的钝缘薄壁穿刺针取代了早期的肝活检穿刺针,用非离子造影剂取代离子造影剂进行球囊的充盈;在穿刺的引导设备上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已经使用Dyna—CT三维重建进行穿刺位置的确定和球囊体积的充盈大小计算,2013年 HUO等人首先报道了基于Dyna—CT三维重建基础上的PMC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该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PMC治疗,其优点有如下:第一Dyna—CT首次使用Artis Zee Biplane造影系统,在专用工作站,头颅的3D重建只需要几秒,用3D软件旋转图像能确定卵圆孔的最佳操作角度;第二当球囊导管进入卵圆孔存在困难时,可以通过3D旋转透视镜能显示针头和卵圆孔的关系;第三能够协助计算球囊的最佳充盈体积和球囊导管的插入角度(相应的示意图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来自于Xiaochuan H, Xiaoyun S, Junsheng L, et al.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using Dyna-CT.[J].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Journal of Peri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 Surgical Procedures &Related Neurosciences, 2013, 19(3):359-64.)
三、PMC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其主要并发症为术侧面部感觉减退和咀嚼肌无力,一般于治疗后3到4天出现,4到6个月消失。 其发生原因为三叉神经是一个混合神经,具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在进行经皮穿刺的过程中会损伤到运动支,造成三叉神经的术侧咀嚼肌无力和感觉减退 。 由于轴突和髓鞘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再生功能, 故感觉减退的症状可逐步恢复;而同侧咀嚼肌无力于术后进行相应的功能恢复锻炼可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其他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主要为脑血管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出血、脑干出血、脑梗死、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造成颈内动脉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术中穿刺位置偏差或反复穿刺导致;脑干出血一般为球囊压迫位置过深所致;而脑梗死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术中血压过低。另一种极为少见的并发症为三叉神经的抑制反应,抑制反应的主要表现为心跳窦性减慢,伴有血压下降,呼吸频率下降至暂停以及胃肠道活动过度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突然停搏。
四、PMC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势及不足
相对于射频热凝术,PMC技术可最大程度降低术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于显微血管减压术,PMC的手术风险较小;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PMC法治疗时间短,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同时该手术采用短暂全麻,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 该疗法特别适用于无法耐受较长时间的全麻以及无法进行开颅手术、体弱或者是具有严重系统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种手术的不足在于,虽然看起来整个手术过程较为简单,但是在临床实战中,PMC的关键技术不容易掌握。PMC治疗三叉神经痛首先要穿刺到位,这一点目前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进步,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对于卵圆孔本身存在先天畸形的患者而言,仍然难以穿刺到位;第二点,充盈的球囊必须形成“纯梨形”(见图3),而在实际的穿刺过程中球囊容易形成梨样形、卵圆形、圆形、不规则形和沙漏形,要想形成纯梨形,只有当充盈的球囊的尖端位于神经节后部,插入狭长的三叉神经孔并被神经后根包围时才会出现纯梨形,这对于术者的手术操作要求其实较高;第三点在压迫的时间上,目前并未有统一的结论,治疗效果的好坏跟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相应影像辅助设备的不断进步,可以考虑将PMC的穿刺与无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穿刺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对于球囊的插入位置可以通过更为先进的三维重建系统以及辅助计算系统进行辅助计算得出,这样PMC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才能在临床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