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盘点:十大你所担忧的医疗黑科技

作者:佚名 来源:动脉网 日期:2016-07-18
导读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一种恐惧的态度对待未知事物。因此,科技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一直为人类所忌惮。电话于19世纪晚期进入瑞典,当时人们担心一旦不小心弄断电话线,电就会由此溢出,因此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坚决不碰电话机,以防止触电。可见涉及人类健康时,这种恐惧会被放大。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一种恐惧的态度对待未知事物。因此,科技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一直为人类所忌惮。电话于19世纪晚期进入瑞典,当时人们担心一旦不小心弄断电话线,电就会由此溢出,因此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坚决不碰电话机,以防止触电。可见涉及人类健康时,这种恐惧会被放大。

  就在Wilhelm Conrad R ntgen公布自己发现X射线之后不久,人们担心这种高能照射可以读取他们的思想,看穿身体和灵魂——甚至有厂家专门生产出防X射线的内衣。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科技、虚拟现实、基因组测序等技术也引发出类似的恐惧。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这种恐惧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类在某些技术领域的无知。

  接下来,动脉网将为大家拨开笼罩在数字医疗科技之上的迷雾,对其在生物伦理方面引发的问题给予解答,帮助人们安心、自如地使用这类科技。

  1据说人工智能可以控制人类,是真的吗?

  有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研究,其进展之快令人震惊。IBM Watson致力于为医疗数据打造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共享枢纽,将闲置信息利用起来,以支持更加优质的诊断和护理服务。它可在数秒之内读取上百万份文件,然后给出最佳治疗方案;Atomwise则试图利用超级计算机提前对药物疗效做出判断,从而达到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的目的;Google Deepmind Health被用于从医疗纪录中挖掘数据,以此加速医疗服务的供应,并提升医护体验。这一项目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已有一“位”合作伙伴:Moorfields Eye Hospital NHS Foundation Trust。双方共同努力,以改善眼部诊疗效果。

  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为提升人类福祉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担忧,最为典型的一个是:人们担心复杂精密的人工智能技术最终会赶超人类大脑,主宰人类命运,剥夺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思考能力。Stephen Hawking甚至说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极致之日,便是人类灭绝之时。

  我觉得这种看法未免太消极,但我也认同一种观点,即我们应做出必要准备,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的利用,其中包括设置道德标准来对其发展施以适当限制,以及放慢研究速度,好腾出时间制定方案,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负面影响。在制定规则方面,谷歌已先人一步采取行动。假如能够有机会习惯人工智能技术,并发掘出于自身有益的方面,这对于患者和医护从业者来说都是一大利好。Cognitoy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一种柔和有趣的方式帮助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

  2外科手术机器人会不会突然失控、误伤病人?

  人类在优化外科手术效果、提高操作的准确度和成功率及缩短愈合时间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da Vinci外科手术系统,外科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操作准确度和控制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去年12月,强生与谷歌联手创建了Verb公司,其主要目标是为外科手术从业人员研发出一款集前沿机器人技术与一流医疗设备于一体的“外科手术解决方案综合平台”。

  外科手术机器人有许多优势,比如低成本和高效率。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担心这些机器人有一天会失控伤人。但其实,只要我们考虑周全,万事谨慎,这样的恐怖故事就不会成为现实。因此我不断强调加强人工控制,因为目前所有的外科手术机器人都是通过人工控制发挥功能的。此外,许多操作本身十分复杂,或是使用科技的经济成本太高,所以这些操作难由机器替代人类完成。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在外科手术领域,科技的使命仅仅在于辅助主刀医师更好地完成手术。

  3公司可以利用我们的医疗数据监视我们的行动吗?

  Proteus Health让患者贴一片形状类似于补丁的传感装置在身上,通过这个“补丁”他们可以对每一位个体患者的医疗习惯进行分析。这一传感装置将数据传送至患者和医师的智能手机,以帮助二者更好地对医疗过程进行管理,最终提升医疗效果。在这个例子当中,虽然医疗数据被收集利用了,但这种收集利用是以一种于患者有益的方式与目的进行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Oscar Health,一家立志改变医疗保险领域繁复现状的初创公司。他们的基本理念是:凡采取积极行动预防疾病发生的个体都应得到奖励。他们的顾客会得到一个免费的Misfit计步器,只要达到各自的日行走量目标,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奖励。

  假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案例,似乎患者的保险都是以牺牲个人医疗数据换取的,其中包括睡眠数据、健康追踪仪收集到的数据、血压数据、心电图数据和通过小医疗器械测量得到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就可以随意改变保费,或是通知顾客:基于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很快就要提高你的保费了。假如你不按照专为你量身订制的饮食计划选择食物,而是钟爱吃牛排,或懒得运动,那么你的保费就会增加。总而言之,你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都会对你的保费产生影响。

  而且数据的流动似乎永远是单向的:患者把数据传送给医疗公司,却收不到有关医疗公司的任何信息。这肯定是不公平的。我们怎么判断一家生产可佩戴设备的初创公司是否可靠、是否会妥善保管我们的个人数据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除非这家医疗产品公司得到了食品药品管理局这样的政府机构的许可,并且其生产经营行为符合一定的规范,比如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法案),否则就不要将信任交给它。如此一来便可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没有给错人,一旦被误用,相关单位一定会受到制裁。公司应当在网上建立公开透明的档案和面向顾客的在线沟通渠道。我们对一家公司越了解,个人信息被误用的风险就越小。

  4吞入式传感器和植入芯片会损害健康吗?

  很多人相信,在未来,微型摄像头和微芯会入主医疗产业。患者可吞入微型摄像头和以药片为载体的微芯来检测是否有服用药物。VivaLNK’s eSkin Tattoo等生物识别纹身可以以一种严密的方式传送药物信息。射频识别(RFID)芯片可被植入人体皮肤,做识别设备用。

  不过,一些人担心这类设备可能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我们的体内,比如病毒,然后从内部对人体发动攻击,比如电影《黑客帝国Ⅰ》中被用在主角尼奥身上的那个小东西。显然,人类会有这种恐惧,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对干涉身体自然运转的事物持反感态度,讨厌有一个小东西在我们的身体内自行运作。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医疗从业人员不得不设立适当的道德标准好帮助社会从一个宏观层面上应对传感器和芯片这两种新事物的兴起。在这样的道德标准规范下,只有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提供的传感器和芯片足够安全的微型医疗设备供应商才能获得合法生产资格。

  5虚拟现实技术会使我们脱离现实吗?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行业的面貌。洛杉矶Cedars-Sinai医院的Brennan Spiegel和他的团队向患者详细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世界,好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减轻痛苦。通过一部放置在患者家里、学校或是生日派对、足球比赛等特殊活动现场的360全景监控摄像机,再加上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副虚拟眼镜,VisitU就可以帮助不得不住院治疗的年轻患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继续享受生活。

  尽管好处多多,许多人还是对虚拟现实技术持保留态度。没错,佩戴Oculus Rift目镜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不适感,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距离人们担心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脱离现实”简直十万八千里。《时代》杂志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韩国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咖啡馆打一款网络游戏上了瘾,导致自己两岁的孩子活活饿死在家里。另外一个可怕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韩国:2005年,一名22岁男子在玩当时很流行的一款“星际争霸”游戏连续达50小时后,心脏骤停,离开了人世。类似案例的发生使许多人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也会令人沉迷或上瘾,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种担忧是合理的,因此我建议,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必须循序渐进,别着急,一步一步来。至于Google Cardboard——目前最简单、最廉价的虚拟现实设备产品——会提供什么样的虚拟现实体验,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6基因测序技术真的可以揭示我的命运吗?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挽救生命。早在2013年,遗传学家Stephen Kingsmore和他的团队就通过快速基因测序挽救了一名男婴。发展至今,这项技术比以往更加廉价,应用也更广泛。截至目前,已经有一些大的工程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挖掘人体遗传数据,好帮助患者分析他们的基因当中都携带了什么风险。

  一提到事关生死的大命题,人们似乎总会联想到分子生物和基因科学。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如何成形?这样的思考往往又会引出生物伦理方面的严肃话题。许多人认为,一些医学家和医疗业本身都是在试图通过基因组测序和修正基因这样的行为越权扮演“上帝”和“造物主”的角色。Stranger Visions以艺术的形式使这种恐惧得到了具体的展现:通过对可从中提取出基因的物质——如在公共场所中采集到的烟嘴上的唾液——进行分析,艺术家们创造出了相应的人形塑像。这一艺术行为表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基因分析可能会帮助科学家获知某一人体的全部信息,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会害怕是正常的,通过你的一滴血或一口唾液就可以全面了解你的身体和生命,这确实很诡异。而基因学的发展可能会赋予它更大的权力,比如揭示基因中携带的致病因子,并对特定的生活习惯是否会诱发某种疾病这类事情作出判断。大多数人对此是拒绝的,因为他们并不想获知潜藏在自己基因当中的致病因子以及可能的健康走向。他们不想提前获知并改变命运,因为他们相信命运这种东西是早就注定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我相信,只要加以合理谨慎的利用,并且是在不违背生物伦理的前提下,基因学和遗传学工具在预防和治愈疾病方面会发挥惊人的作用。消除人们对基因学的恐惧的最佳方式是科普和教育。我们应当做的是像Personalized Medicine Coalition那样,针对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学的利害面给出一个大体的介绍。但愿以后会有更多的机构做这样的事情。

  7纳米机器人会加剧生物恐怖主义吗?

  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群研究人员最近一直在针对一种直径不到一毫米的微型机器人进行相关实验。这种机器人可以在体液中随意流动穿梭,并十分精确地将药物或其他医用缓释剂运送至人体特定部位。科学家设计这种扇贝形状的、直径不足毫米级的迷你机器人是为了使其能够在非牛顿流体当中任意穿梭,比如人体的血液、淋巴系统或是眼球表面的黏液。

  纳米机器人尺寸非常小,即使有人把它放进你喝水的杯子里,即使你把它一起喝进体内,你都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有人担心这种微型设备会使全面监控成为可能——体液内有这么一个小机器人游来游去,那一定什么秘密都藏不住了。也有人担心会有罪犯或恐怖分子利用这种纳米机器人行违法之事,比如往人体内运送毒素或致死药剂。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当尽早就涉及纳米机器人的道德问题开展公开讨论,并成立生物伦理专家组,针对纳米机器人可能会造成的安全威胁进行评估。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全体社会公众需要通力合作,不给那些试图利用数字医疗科技危害他人的危险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8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医用机器人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遥远的未来;现如今的医疗产业当中已经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Xenex机器人利用紫外线给医疗器械消毒;比利时的两家医院“雇”了Pepper机器人做前台。同样是在这两家医院,TUG机器人帮忙搬运不易携带的药物和医疗用具;小熊形状的RoBear机器人可以将患者从床上抬起来并安置在轮椅里,或帮助他们站立、运动,以免得因卧床太久而患上褥疮;Veebot机器人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快速采集血样;此外,已经有科学家开始着手研发性爱机器人。

  许多以前只能由人来完成的工作现在都交给机器人做,这触发了一些医疗从业人员、医护工作者包括普通人的恐惧神经。能让机器人做到采集血样或将患者从床上抬起来这样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万一他们误伤患者或突然失控怎么办?和外科手术机器人一样,想要消除忧虑,人工控制是关键。还是那句老话:科技所起到的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人才是主导。

  不过,随着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我们应当接受机器人这种新鲜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学会利用它。这不是要求我们像对待充气娃娃一样,将它们作为生活伴侣,并与之一起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借助机器人的能力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便利。正所谓见多不怪,多被机器人抽几次血,我们就会把它们当成是人类护士一样了。

  9DIY生物科技会引发致命疾病吗?

  近年来,社区实验室已变得越来越普及,比如匹兹堡的“公民科学实验室(The Citizen Science Lab)”,其目的是激发出公民——从幼儿到老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在这些实验室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展创造活动,比如设计药物和修饰基因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DIY生物科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比如被罪犯和恐怖分子利用,为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来制造一些有害物质。另外一些人认为,利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研究是且只应是科学家的权利和职责。倘若这种权利被扩散至所有人,其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

  至于解决方案,和我在前面几个案例当中提到过的一样,就是制定规范并施加监管。利用CRISPR法修饰基因将在今后一至两年内成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的规则必须尽快出台,以确保社区实验室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10便携式医疗设备靠谱吗?

  可穿戴健康设备和传感器的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这些设备,如Scanadu和Viatom Checkme,不仅可以测量体温,还可以追踪心率、测量脉搏的速度和节奏、测量血氧饱和度、心脏收缩压、以及运动和睡眠。总而言之,这些设备的出现几乎完全刷新了我们对医疗的理解。有时你甚至不必去医院,在候诊室等上几个小时,只为那十分钟的检查。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替自己做出专业级别的诊断。

  不过,许多人不信任这种设备的准确性,除非有专业人员在场指导,否则他们会拒绝使用。此外,一些人认为只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才是安全可靠的。

  因此,我建议此类设备生产商与顾客做到充分沟通,向顾客明确讲解自己的产品在质量方面都通过了哪些安全评估。当然,规则和标准也很重要。食品药品管理局有一张单子,上面罗列了通过批准的设备。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其他国家也可以加以借鉴。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