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基础医学

埋线技术操作规范与应用

作者: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 付国兵 沈潜 王康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6-05-05
导读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例如医用肠线等置入到相应的腧穴内,通过肠线对腧穴的长期、持续性刺激作用,达到提高腧穴兴奋性、传导性、防治疾病、提高疗效的目的。其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简便易行、治疗效果明显,是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现结合北京地区临床实际情况,将埋线技术操作规范说明阐述如下。

关键字: 埋线技术 | 操作规范 | 应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例如医用肠线等置入到相应的腧穴内,通过肠线对腧穴的长期、持续性刺激作用,达到提高腧穴兴奋性、传导性、防治疾病、提高疗效的目的。其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简便易行、治疗效果明显,是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现结合北京地区临床实际情况,将埋线技术操作规范说明阐述如下。

作用原理

穴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可吸收外科缝线在穴位内的生理物力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留针(埋线)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这多种刺激方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腑机能状态,促进机体代谢,提高其免疫能力,使疾病达到痊愈的目的。

选取穴位是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基础,是在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结合下进行的,与疗效的好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症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在辩证原则指导下,掌握主证,分清标本缓急,选择有效治疗部位或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穴位埋线疗法的取穴特点一般有辩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经验取穴等。

适应证

施术前准备

针具选择准备消毒用品,镊子,一次性换药盘,消毒纱布,埋线针,医用敷料,并将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线段若干浸泡在75%的酒精内备用。

施术部位选择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部位。

患者体位选择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消毒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是埋线临床操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除了保证治疗室内的清洁卫生外,应特别注意施术部位的消毒以及操作者双手的消毒。应选用一次性埋线针;并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棉球在施术部位消毒。操作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

施术方法

持针姿势

单手持法适用于针体较短的埋线针。以(右手或左手)拇指和食指的末节指腹相对捏持针柄,其拇指指间关节微屈,食指各节也呈不同程度的屈曲状态,中指和环指微屈或伸直抵住针体。

双手持法适用于针体较长的针,一手的拇、食指末节指腹相对,捏持针柄,中、环指如同单手持针法一样,扶持于近针柄部分的针体;另一手的拇、食指末节指腹相对捏持于近针针刃部的针体,两手将针持牢,两手协同动作,完成埋线操作。

定向

确定埋线针刃口线的方向:埋线针有刃口,其主要功能是为了穿刺,也有切割功能。定向原则:刃口线应与人体纵轴平行、应与躯干纵轴平行、应与腱纤维和肌纤维的走行平行、应与大血管、神经干的走行平行。

进针法

刺手和压手配合,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进行进一步操作。

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用力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双手进针法①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甲缘刺入皮下。星状神经节埋线就用爪切进针法。

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人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三寸以上长针的进针,腰背部埋线就常用夹持进针法。

③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从食、中两指之间刺入。行针时,食、中两指可夹持针身,以免弯曲。在长针深刺时应用此法。对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头面部埋线就常用提捏进针法。

留针、出针、施术后处理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位内。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予留置10~20min;对一些慢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出针是埋线操作中重要的一道程序。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

施术后处理施术后有的患者容易形成皮损或伴出血。如果无出血可以不处理;如果埋线后有出血,需要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②使用一次性埋线针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③埋线宜埋入肌层,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以防脂肪液化;线头不可露出皮肤;局部化脓时,有液渗出或线头露出,可抽出肠线,处理好伤口,无菌包扎,并行抗感染治疗。④在躯干部埋线时要防止损伤内脏;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避免伤及大血管和神经干,更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干和大血管。⑤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等出血倾向的患者、损伤后易产生瘢痕的患者、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孕妇和对麻醉及金属过敏的患者禁用埋线治疗;持久高热,全身性皮肤病,局部有水肿、感染的患者不宜埋线治疗;过度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和妇女经期,暂不宜埋线治疗;年老体弱、病情严重的患者,慎用埋线疗法或少穴手轻,视病情循序渐进。⑥注意术后反应:个别患者对羊肠线有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处理。若埋线后出血不止或神经分布皮肤感觉急性障碍,或所支配的肌群出现瘫痪,应及时抽出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⑦埋线后应休息2~3天,局部避免接触水。⑧埋线后1~3天内个别患者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炎症性反应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

病例分享

患者女性,21岁,护士,2015年12月11日就诊。主诉体重超重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右踝部骨折后,由于运动量下降,继而体重极度增加,最重时体重达90kg。现自觉神疲乏力,劳累后偶有喘憋,脘腹痞闷,喜揉按,食欲可,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查体身高165cm,体重83.3kg,体质指数(BMI)30.6kg/m2。实验室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余正常。诊断单纯性肥胖。

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本病为脾虚湿困型单纯性肥胖,治以健脾化湿,消除膏脂。本病穴位埋线治疗选取中脘、天枢、水道、曲池、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带脉。按基本流程操作,一周一治,五次为一疗程。嘱勿暴饮暴食,配合适当运动。治疗间期行腹部按摩术以巩固疗效。两次治疗之后体重逐渐下降,一疗程后体重降到71.8kg,BMI26.4kg/m2。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