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开放和闭合状况,并了解管周结构、下鼻甲和咽隐窝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研究指出,咽鼓管通气功能下降可能与肥大的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前唇、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内侧壁粘膜慢性炎症、鼻咽部软组织的横向压迫等因素有关,其中鼻咽部软组织对咽鼓管特定软骨段的压迫可能是咽鼓管阻塞的重要原因。该文发表在2015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开放和闭合状况,并了解管周结构、下鼻甲和咽隐窝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研究指出,咽鼓管通气功能下降可能与肥大的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前唇、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内侧壁粘膜慢性炎症、鼻咽部软组织的横向压迫等因素有关,其中鼻咽部软组织对咽鼓管特定软骨段的压迫可能是咽鼓管阻塞的重要原因。该文发表在2015年第05期《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上。
选取27例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SOM组),对其进行低剂量咽鼓管动态CT扫描,记录咽鼓管咽口的开放和闭合状况;对非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1例(对照组)进行鼻咽部CT薄层扫描,将两组患者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鼻甲及鼻咽部组织对应咽鼓管的关系,测量咽鼓管软骨段内侧壁的最大厚度,并观察咽隐窝的含气情况,分析以上因素对咽鼓管通气功能的影响。
27例SOM患者中23例咽鼓管咽口开放和闭合运动正常,4例明显可见肥大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前唇,咽口开放功能非常微弱;SOM患者患耳及健耳咽鼓管后壁最大厚度平均值分别为8.93±1.60mm和8.89±1.20mm,大于对照组(8.78±1.50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M组患耳及健耳咽隐窝明显变浅或含气消失耳数分别为69.05%(29/42)与58.33%(7/1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1%,2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链接:http://med.wanfangdata.com.cn/Journal/tlxjyyjbzz.aspx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