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史家岚、李金梅、侯金晓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研究指出,APL细胞的PS暴露量与其促凝活性呈正相关。ATO通过减少APL细胞表面的PS暴露而减弱其促凝活性,DNR通过增加APL细胞表面PS暴露而增强其促凝血活性。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92卷第16期《中华医学杂志》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史家岚、李金梅、侯金晓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及促凝血活性的影响。研究指出,APL细胞的PS暴露量与其促凝活性呈正相关。ATO通过减少APL细胞表面的PS暴露而减弱其促凝活性,DNR通过增加APL细胞表面PS暴露而增强其促凝血活性。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92卷第16期《中华医学杂志》上。
提取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2例初发APL患者的APL细胞,以12份健康志愿者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对照。用1μmol/L ATO、DNR分别处理APL细胞24 h,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PL细胞的PS暴露,通过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测定相关的凝血活性。乳黏素作为检测APL细胞PS暴露的探针和凝血抑制剂。
结果显示,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比较,ATO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减少;而DNR处理组APL细胞PS暴露明显增加。ATO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长[(220±41)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少(均P<0.05);而DNR处理组,APL细胞的凝血时间比未处理组短[(80±20)s比(180±25)s,P<0.05],凝血因子生成比未处理组多(均P<0.05)。加入乳黏素后,DNR处理组APL细胞的促凝活性降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Xa及凝血酶生成均减少(均P<0.05)]。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