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 μm~15 μm者占多数,少数可在50 μm~300 μm。1955年,Bruning根据201例实验结果首先提出纤维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会造成肺部肉芽肿。随后,针对输液微粒可能造成危害的各种研究不断。我国同仁医院在1997年,通过临床病例证明: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有报道,在2003年对1例曾进行40 L输液的病人研究发现,其肺部有5 000多个肉芽肿。由此可见,输液微粒不但
【摘要】 综述输液微粒种类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输液微粒;种类;危害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 μm~15 μm者占多数,少数可在50 μm~300 μm[1]。1955年,Bruning根据201例实验结果首先提出纤维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会造成肺部肉芽肿。随后,针对输液微粒可能造成危害的各种研究不断。我国同仁医院在1997年,通过临床病例证明: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有报道,在2003年对1例曾进行40 L输液的病人研究发现,其肺部有5 000多个肉芽肿。由此可见,输液微粒不但广泛存在而且危害巨大[2]。目前有关输液微粒的已经研究比较广泛,而且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
1 输液微粒的种类
1.1 尘埃微粒
这类微粒非常常见,空气中的烟尘、粉尘可能随着药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和使用过程而进入药液,形成微粒并随着输液而进入病人体内,引发不良后果。
1.2 玻璃屑
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输液微粒,切割安瓿的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安瓿开启的一瞬间,由于安瓿内外压力的不均衡,瓶内负压使气流倒吸,会将用砂轮锯掉的玻璃屑吸入安瓿内[3],污染药液。
1.3 橡胶微粒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4]。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中出现可见性胶屑[5]。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1.4 塑料微粒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注装置,有的是塑料管中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制造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的机械性微粒[6]。在我国,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或注射器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引入微粒的现象[7]。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会随着输液过程进入病人体内,产生不良影响。
1.5 药物结晶
这类微粒是因为湿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药物作为化合物的水溶剂,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改变而影响其性状,甚至转变为固体微粒。临床上常见的因违反配伍禁忌而产生的药液浑浊就是因药液的存在环境发生改变而致。
1.6 石棉纤维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的过滤介质。为尽量防止输液过程中各种微粒进入病人体内,我国先用的输液器终端都有一个过滤装置,用于对进入病人体内的药液过滤,尽量减少外界微粒对病人的影响。然而,这个过滤装置可因生产过程中相关因素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纤维脱落,这些脱落的纤维将随着药液进入病人体内,造成不良影响。
1.7 其他
输液微粒的种类除以上常见种类之外,碳颗粒、细菌、真菌、肉芽肿、钙及锌等都可以作为输液微粒,对病人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2 输液微粒的危害
输液微粒有的产生于生产过程,有的产生于使用过程,有些微粒可以避免而有些微粒则难以躲避。输液微粒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经过较大的静脉后流经微小的毛细血管网,在血液循环中作为异物,不能被代谢吸收,因此,其产生的危害性严重而持久。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输液微粒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性质、堵塞血管的位置、血液循环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8]。
2.1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的内径一般平均是6 μm~8 μ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内径仅3 μm~5 μm。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组织缺氧。人的心、肝、肾、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器官是输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沉淀物,就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9]。过多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10]。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管球性肾炎[11]。
2.2 引发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随着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的黏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的肢体出现疼痛、局部出现红疹、输液血管局部变硬、变色,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7]。有研究也表明,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中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致[2]。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分和含有较多的微粒更容易引起静脉炎。
2.3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外一个吞噬细胞,这样死亡细胞会越黏越大,在局部形成肉芽肿[12]。有报道,在尸检中曾发现用过40 L输液的肺标本有5 000个肉芽肿[13]。有研究也表明,直径>10 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具有特殊活性,静脉入血可引起肝脏结节性硬化及肝窦质的广泛破坏,肺组织上发生矽肺样病变及肉芽肿形硬化[9]。肺的肉芽肿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会引起肺癌。局部形成的肉芽肿同样有可能引起局部的血液循环阻塞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2.4 引起肿瘤样反应或肿瘤形成
石棉纤维常可以引起肺癌。动物试验发现,给大白鼠注射含有石棉纤维的注射液,注射部位及沿引流的淋巴管可发生肿瘤,胸膜和腹膜可出现间皮瘤。有报道石棉纤维可引起肺纤维化和癌症,大量放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白血病或白细胞减少症。进入血液中的滑石粉同样可以致癌。此外,给小鼠和家兔注射含金属铂、铁、钛、铬微粒的注射剂等,均可引起各种癌症。
2.5 引起热源样反应
临床输液时,病人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热源样反应。临床出现这些现象时,往往是从药液、输液器、护士的操作等方面进行检查。现在随着对输液微粒的不断研究证明,大量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以引起热源样反应[5]。
2.6 引起变态反应
药液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以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输液微粒的来源十分广泛,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多种多样,随着目前输液疗法的广泛使用,由输液微粒对病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得到重视。输液治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对输入液体的安全性也更为重视,不仅要近期无热源样反应,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无不良后果。护理人员作为输液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了解输液微粒的相关知识并努力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4.
[2] 代小平.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08,6 (12):921922.
[3] 何秀芳.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 (1):1315.
[4] 滕久理,张晓红.静脉输液热原反应原因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8.
[5] 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 (1) :13.
[6] 郑学宁,苏林,周金瑞,等.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J].中国药学杂志,2002,3(6):458.
[7] 张瑞银.浅论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6):107108.
[8] 张秀云.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3):343.
[9] 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瓿切割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4.
[10] 刘宇英.一次性使用输液(血) 器和注射器内不溶性微粒含量的检测[J].中国消毒杂志,1999,16(2):118.
[11] 潘玉萍,朱会霞,王圣美.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再讨论[J].当代医学,2008(2):148.
[12] 陈春燕.微粒产生的潜在危害及防治[J].家庭护士,2008,6 (6B):13601362.
[13] 陈岚.输液反应与医院外源性感染[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5.
摘自:《全科护理》 2011年8月9卷22期
作者:张红艳 作者单位: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