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还为“看病难,住院难”苦恼不堪时,近日,一条“急诊车拉病人连跑5家医院无床位”的微博,给人们带来极大震惊的同时,更是让人万分不解。” 事实上,在120急救人员和很多急诊科大夫看来,急救病人送到医院却没有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病人被多次要求转送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就在人们还为“看病难,住院难”苦恼不堪时,近日,一条“急诊车拉病人连跑5家医院无床位”的微博,给人们带来极大震惊的同时,更是让人万分不解。在生命攸关的紧急时刻,医院为何无法接收病人?为何急救中心对每家医院急诊科的床位情况不能详细了解,以致该把病人拉到哪家医院才能被顺利收治,完全成了一件“凭运气”的事?简简单单的“无床位”三个字,也许耽误的是一条有血有肉的生命。在这背后,不管隐藏着什么原因,都无法与人的生命权相提并论……
现状:急救病人被多次转送
引起广泛议论的微博,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于莺大夫。11月19日中午,她在微博中写道:“昨晚抢救室最后一张床进了个年轻患者,一进门就开始复苏。正忙着,护士叫我出去,120又送来个意识不清的患者,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120告诉我,到这里已是第五家,都没床。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倒塌!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神奇的医疗啊!”短短几个小时,这条微博就被转发8000余次,评论1600多条;至25日晚,转发更是超过2.7万次,评论4000多条。
这位在急救车上待了足足5个小时,从通州263医院到民航总医院,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在急救担架上被多次辗转、始终无人收治的老人叫冯石兰,今年已经60多岁。11月18日晚上,急救中心将她送至的最后一家医院是北京协和医院,虽然急救室没有病床,但医院还是在留观室里加了床,将她收治下来。11月20日,老人去世后,她的大儿子面对媒体含泪说道,为何急救车连续跑了5家医院才有人收治,“这里面具体怎么回事,我真不知道,也不敢想”,他只知道,“如果能及时治疗,我相信我妈妈不会没的。”
事实上,在120急救人员和很多急诊科大夫看来,急救病人送到医院却没有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病人被多次要求转送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10月13日凌晨4时左右,北京朝阳医院,急救中心刚刚送来一位心脏出现问题的老人。医生很快给她做了检查,简单询问了病情后对家属说:“我们这儿没床位了,连吸氧机都没空余的。老人的病情比较重,你们还是转其他医院吧,离这儿最近的是三里屯医院。”几名家属几乎同时摇了摇头,尽管焦急万分,却表示宁愿等也不想转院。没办法,医生告诉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把你们的担架留下来,就让病人躺在那上面等。”
北京急救中心宣传中心主任李坚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类似这样把急救担架留给医院的情况非常多。“很多人都不知道,当附近有危急病人需要救护车时,我们却不得不先开车去拿担架,严重耽误了出车时间。”对此,医院也表示非常无奈。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表示,虽然北京市卫生局规定,医院不准留下120的担架,但没办法,“总不能让病人躺在地板上吧”。
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公立三级医院共有床位122万张,平均使用率达到了104.2%。自2008年以来,医院病床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具体到急诊科室,在三甲医院,床位不够用几乎已成常态,北京协和医院更是一直流传着“急诊永远少一张床”的说法。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急诊室原有11张抢救床,现已加到了31张,还是满足不了本市和外地急救车源源不断送来的病人。“最紧张时急救床和车都没了,一块让病人躺下来的地方都没有。”究其原因,周荣斌认为,除了很多老病号压床不走外,医保制度中“超过24小时留院观察予以报销”的惠民政策,也成了急诊床位被占用的重要原因。
无奈:“送到哪儿,不全是我们说了算”
于莺的微博发布后,“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的说法被多家媒体关注,甚至有媒体报道,急救中心根本不知道到底哪家医院急诊有床位,往往是拉了病人才在急救车上挨个给医院打电话询问,在这方面缺少统筹安排。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还存在这种“落后”的情况?李坚韧说,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急救资源这么紧张,谁也不愿意白跑一趟,他们在这方面的苦衷外人很少知道。
一方面,目前确实没有急救资源的联网系统,虽然每家医院在急诊床位已满后,都会打来电话,通知他们“别送病人来了”,但“每家医院急诊科是否有床位、有多少床位”等情况,急救中心还是无法全面掌握。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卫生局应急办相关负责人日前已表示,有计划建设一个覆盖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的信息共享系统。然而,这一系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因为北京大医院隶属关系复杂,区属、市属、部属、高校附属……让医院改造现有的信息系统并单独开出一个端口,同时连接120和999急救中心,需多方协调,还需要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有时候送到哪个医院,并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李坚韧说,按照规定,急救中心在选择医院时要遵循就近、就急、就能力,且符合患者意愿的原则。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通常都会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然而有时,即使病情紧急不允许,患者家属也会强烈要求去指定的某家三甲医院,比如心脏问题认准了安贞和阜外医院,骨科病就去积水潭医院,脑外伤一定要到天坛医院。就算那家医院说了没床位,他们都宁可去碰碰运气,常常对我们说,‘万一等你开到那儿,正好有床位腾出来呢’。”这让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非常无奈,只好在急救车上临时询问医院是否有床位。
这种不得已的“妥协”,往往发生在患者病情还算稳定的情况下。李坚韧说,这种时候他一般会在签同意书前和家属特别声明,如果路上病情加重,马上就近改去其他医院。“尤其是心绞痛等疾病,一旦在路上发展成心肌梗死,延误治疗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即使如此,一个简单的“患者该往哪里送”的问题,还是让急救中心承担着来自医院和患者双方面的压力。许多医院长期以来,不断地和急救中心沟通,表示急诊床位已满,不能再接纳更多病患。而很多家属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却不理解,“明明有更好的医院,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出了问题你们能负责吗?”急救中心的被动,正如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医生高道明所说,“去哪家医院,由家属指定,我们说了不算;到了医院,医院收还是不收,我们说了也不算。”
改变:联网要建,观念也要改
李坚韧说,他们送病人时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原本有床位的医院,等车开到,床已经被占了;本来说没床位的医院,突然又腾出床位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属想去碰运气的原因。如果能建立急救资源联网系统,实时更新床位情况,肯定是一件好事。但联网并不意味着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床位不够的,依然不够。”在他看来,比建立联网系统更重要的,是实现老百姓就医观念的改变和急诊分级制度的落实实施。
据临床数据估算,在大医院急诊的患者中,真正需要紧急抢救的不到20%。很多时候,类似外伤破皮、感冒、扁桃体发炎等在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就能治好的小病,病人都会跑到三甲医院急诊科来。2011年9月,卫生部就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将急诊科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区别救治,希望能够让最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首先获得急救资源。
然而对于这一措施的执行情况,周荣斌只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形同虚设。“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只要有病人来看急诊,我们就不能拒绝,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于是,小医院急诊资源闲置,大医院床位长期不够成了常态。有些病人“宁愿在协和医院的楼道里躺着,也不愿去二级医院的高干病房。”
就像于学忠所说,大医院诊疗水平再高,资源和服务能力总是有限的;相对的,很多二级医院,甚至部分基层社区医院也有能力接诊。“在很多抢救过程中,由于病情危急甚至有生命危险,‘就近就急’就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表示。
于学忠建议,老百姓在看急诊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当心梗、脑梗等急性疾病发作或发生大创伤时,应就近就医,分秒必争,抓住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二是当遇到感冒、小的切割伤等一般性、不会威胁生命的问题时,别非得去大医院,应就近就诊;三是急诊过程中,应遵循医嘱。▲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