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最常见的皮肤癌,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BCC和cSCC属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 NMS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紫外线(UV)暴露、年龄、皮肤白皙和免疫抑制。一般来说,BCC和cSCC发生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的皮肤区域,如头部/颈部、面部和四肢。因此,两者都会导致局部破坏和毁容,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与BCC相比,cS
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最常见的皮肤癌,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BCC和cSCC属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 NMS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紫外线(UV)暴露、年龄、皮肤白皙和免疫抑制。一般来说,BCC和cSCC发生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的皮肤区域,如头部/颈部、面部和四肢。因此,两者都会导致局部破坏和毁容,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与BCC相比,cSCC具有独特的高危特征,包括慢性炎症过程、快速生长模式、分化不良和淋巴血管浸润。因此,cSCC需要更积极的诊断和切除方法。然而,cSCC的视觉表现与一些高危BCC形式非常相似,包括浸润性、微结节性、硬皮样、形态和基底鳞状亚型。他们表现为溃疡、局部破坏和毛细血管扩张,导致难以诊断甚至误诊。类似外观病变导致的误诊可能导致治疗延迟、医疗费用增加以及患者的功能和美学问题。因此,具有更多诊断信息的新诊断模式对于区分高危BCC和cSCC至关重要。
活检被广泛认为是区分高危BCC和cSCC的金标准。然而,它可能会漏掉肿瘤的侵袭部分,因为它只评估有限的部分。此外,活检是侵入性的,不能提供关于病变的大小、厚度和浸润深度的空间信息。
许多无创和即时技术,如皮肤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反射共焦显微镜(RCM)和高频超声(HFUS),越来越多地用于诊断皮肤癌。其中,皮肤镜检查是评估皮肤癌最常用的技术。然而,皮肤镜检查仅提供病变的表面信息,不能探索内部成分。因此,它可能会漏掉可能仅存在于肿瘤较深、推进边缘的浸润特征。OCT和RCM提供了高分辨率但不完整的病变内信息,因为它们的穿透深度(深度)相对较低≤0.5mm)。因此,上述技术难以区分高风险BCC和cSCC。作为一种无创实时成像技术,HFUS可以提供比OCT和RCM更高的穿透率,在分辨率和穿透率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此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评估病变内血管有价值。因此,高频超声可能是区分两种视觉外观相似但完全不同的皮肤癌的可靠工具。
就我们所知,HFUS在区分高危BCC和cSCC中的价值尚未得到很好的评估。因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实用的检验模型。
获得自85岁女性高危基底细胞癌(BCC)(A)、70岁女性高危BCC(B)和79岁男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患者的图像;(A) 模式I,显示病变底部分散的斑点血流信号;(B) 模式II,显示细长的树枝状血流信号,不超过病变的一半;(C) 模式III,显示扭曲和密集的线性血流信号,超过一半的病变
从一名66岁男性患者的鼻背获得的图像,该患者患有高危基底细胞癌(BCC)(A、B和C);从88岁男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鼻腔获得的图像(D、E和F);(A和D)两个临床上相似的结节性病变,表面有溃疡;(B) 高风险基底细胞癌的灰度图像显示不均匀低回声病灶(箭头)和病灶内高回声斑点(圆圈);(C) 高危BCC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箭头)显示连续线性血流信号,不超过病变区域的一半(模式II);(E) cSCC损伤的表面(箭头)显示厚线性高回声(三角形),伴有后声阴影(五边形);(F) cSCC病变的CDFI(箭头)显示扭曲和密集的线性血流信号,超过一半的病变(模式III)
方法: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高危BCC和cSCC病变的临床特征、高频超声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特征(n=65 vs n=68)。随后,建立了基于显著HFUS特征的判别模型。
结果:在高危BCC和cSCC病变之间,病变大小(10.0 mm vs 17.4 mm)、厚度(3.1 mm vs 5.9 mm)、内部高回声斑点(80.0%vs 23.5%)和后部声学阴影(16.9%vs 66.2%)的高频超声灰阶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就CDFI特征而言,高危BCC病变主要表现为II型(47.7%),而cSCC病变主要表现在III型(66.2%)。基于上述五个特征,建立了一个最佳判别模型,灵敏度为91.2%,特异性为87.7%,准确率为89.5%。结论:高频超声特征,包括大小、厚度、内部高回声斑点、后部声学阴影和多普勒血管分布模式,有助于高危BCC和cSCC的鉴别诊断。
文献来源:ChenZT,YanJN,ZhuAQ,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fo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gh-risk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kin Res Technol2022 May;28(3)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