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麻醉

腹直肌鞘阻滞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佚名 来源: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日期:2017-04-12
导读

腹直肌鞘阻滞(rectussheathblock,RS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人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阻滞走行于两者之间的神经,为正中前腹壁切口的腹膜、肌肉、皮肤提供镇痛的技术。1899年,Schleich首次将其应用于松弛成年人前腹壁。1996年,Ferguson等将其用于小儿疝修补术镇痛,但由于盲穿时易出现并发症,临床应用有限。

关键字: 腹直肌鞘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rectussheathblock,RS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人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阻滞走行于两者之间的神经,为正中前腹壁切口的腹膜、肌肉、皮肤提供镇痛的技术。1899年,Schleich首次将其应用于松弛成年人前腹壁。1996年,Ferguson等将其用于小儿疝修补术镇痛,但由于盲穿时易出现并发症,临床应用有限。2006年,Willschke等率先提出在超声引导下行RSB。近年来随着超声设备的发展和穿刺技术的成熟,RSB在临床多模型镇痛中受到重视。现就RSB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腹直肌位于腹正中线两侧,由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鞘前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和腹外斜肌腱膜融合而成,后层由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融合而成,深面是腹横筋膜。T6~T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前皮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斜向内下,走行于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穿腹直肌和腹直肌前鞘分布于腹前壁,支配相应区域的皮肤、肌肉和壁层腹膜。

2

2.1盲探穿刺

从腹直肌外侧缘进针(因支配腹壁的神经从两侧入腹直肌鞘),穿刺针刺破皮肤后,达到腹直肌前鞘时会有阻力感,刺破前鞘后会有落空感,继续在腹直肌内进针,当遇到第2次阻力时表明达到腹直肌后鞘,回抽无血后注药。

2.2直视下穿刺

关腹时,在直视下,外科医师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入至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

2.3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

麻醉诱导后,在超声下实行双侧RSB,在超声下依次为高回声的腹直肌前鞘、低回声的腹直肌、高回声的腹直肌后鞘、高回声的腹膜、蠕动的高回声的肠管。旁氏状面上,腹直肌下面的腹横肌健膜和腹横筋膜呈双强回声。用10~13MHz线性探头,采用彩色多普勒模式辨认腹壁动脉。在脐外侧水平,采用平面内进针,进针点距超声探头1~2 cm,进针角度为45°,进针方向由外向内,于腹直肌外侧进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针尖位置位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之间,药物一般注射于腹直肌后鞘中部靠外的位置,注药后可见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分离,也可先注射生理盐水,待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分离后,再注射局部麻醉药。肥胖者可采用平面外进针,因操作过程中针尖的位置可能无法确定,可注射少量局部麻醉药或生理盐水确定。也可以选择在脐内侧水平处进针,进针方向由内向外。

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置入腹直肌与后鞘之间,对于成年人来说,留管5~7 cm,每隔6~8h20ml0.25%布比卡因通过每侧的导管注入,导管可保留2~4d。也可选择20ml0.2%罗哌卡因通过每侧导管注入,以后每4h重复1次。

3

临床上RSB的用药浓度、剂量等大不相同,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最佳的用药浓度和剂量。下面介绍几例:①Hadzic介绍0.5%罗哌卡因每侧10ml足以完成成年人阻滞,对于儿童来说,每侧0.1ml/kg可完成有效阻滞。②田玉科应用浓度0.5%的罗哌卡因,每个阻滞点5~10ml。③Murouchi等应用0.5%罗呢卡因每侧15ml。④Manassero等应用每侧0.375%布比卡因20ml+0.1mg肾上腺素,完成脐疝患者的神经阻滞。⑤Bashandy和Elkholy用0.25%布比卡因每侧20ml。

4

Murouchi等对腹腔镜卵巢手术患者进行双侧RSB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abdominisplaneblock,TAPB)(0.5%罗哌卡因每侧15ml),于阻滞后10、20、30、45、60、90min测动脉血浆药物浓度,对比发现,TAPB组动脉血浆药物峰浓度的时间为(35±12)min、峰浓度为(1.83±0.41)mg/L,RSB组动脉血浆药物峰浓度的时间为(53±16)min,峰浓度为(1.79±0.33)mg/L,TAPB组动脉血浆药物峰浓度

出现时间比RSB组提前,但两者药物峰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APB组平均镇痛时间[(421(335~536)min)]长于RSB组[196(168~277)min]。此文献中RSB组的镇痛时间短于TAPB组,原因探讨如下:①药物的吸收不仅来自于血管,还来自于肌肉结缔组织,这两种阻滞方法解剖基础不同。②不同入路影响药物的吸收、扩散速度和血浆药物峰浓度。在此实验中,Murouchi选择低位肋缘下的TAPB和脐外侧水平人路的RSB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缺乏不同人路的TAPB和RSB对比实验。在临床工作中,还未确定行RSB的最佳入路,在以后的临床实验中,我们可以探讨RSB的不同入路对比试验,比较药物峰浓度和时间,探讨各个入路的优缺点。

5

5.1腹部手术多模式镇痛的有效组成成分

胃肠切除术、膀胱癌根治术、全子宫切除术、单切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腹腔镜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卵巢切除术。大量文献证明,RSB作为腹部手术多模式镇痛的有效组成成分,优势如下:①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其相关副作用的发生;②提高镇痛效果,减轻术后早期疼痛;③平面内血管少,加肾上腺素,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延长镇痛时间;④避免硬膜外镇痛引起的BP下降、运动阻滞,早期运动,降低血栓发生率和肺部感染率;⑤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脊柱畸形等硬膜外镇痛禁忌者,硬膜外阻滞失败者,RSB可作为替代疗法;⑥腹腔镜转为开腹手术,关腹前由外科医师进行RSB;⑦有助于肠功能的早期恢复;⑧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有研究表明,在腹式全子宫切除中,RSB阻滞组切皮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少,术中阿片类药物、肌松药用量及术后24h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单纯全身麻醉组。Wilkinson等对132例腹部正中切口的患者进行胸段硬膜外阻滞并置管和RSB并置管进行比较,根据术后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补充、运动功能恢复、并发症、成本效益等,探讨RSB是否可替代硬膜外阻滞,文中并没有明确RSB是否可替代硬膜外阻滞,还需要大样本的对比实验来明确RSB在腹部正中切口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能否替代硬膜外阻滞。

5.2婴幼儿腹部手术

研究表明在经腹直肌切口的腹部手术中,RSB组比切口局部麻醉药浸润组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Rajwani等对36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婴幼儿脐疝手术中,RSB者比直接伤口浸润麻醉者,在术后早期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阿片类药物消耗。

5.3成年人脐痛手术

RSB可单独用于脐疝修补术的麻醉。Manassero等对30例成年人脐疝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RSB(每侧0.375%布比卡因20ml+0.1mg肾上腺素),53.3%患者麻醉效果完善,剩余患者仅需要在切口处进行局部麻醉,便可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不需全身麻醉。牵引和在深部组织进行操作引起的疼痛(疝囊和大网膜不由肋间神经支配)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3μg·kg-1·min-1镇痛。在硬膜外和全身麻醉高危患者中,RSB可作为脐疝修补术的麻醉方法,避免此类患者的麻醉风险。要想取得完善的麻醉效果,局部麻醉药推荐扩散范围为T9~T11。扩散范围不足者,效果欠佳,但并未对超出范围者另作效果评价。麻醉效果欠佳者可能由于局部麻醉药的肌内注射,影响了扩散平面(为减少肌内注射,可采用水分离试验来明确针的位置);也可能由于解剖变异所致,Courreges等报道,30%的患者肋间神经走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前鞘,并未走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之间。对于此类患者,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不是可以得到更完善的阻滞效果,完善的阻滞率是多少,还有待于探讨。

6

进行穿刺时针的位置比较靠近腹膜和腹壁动脉,盲穿时有误穿腹膜和血管的危险,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避免了此类风险的发生。

7

硬膜外阻滞是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行硬膜外穿刺,阿片类静脉镇痛药,存在术后恶心呕吐、肠梗阻等并发症。腹横肌平面阻滞要想取得完全的阻滞效果需要多点注射,增加了误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RSB作为多模式镇痛的有效组成成分之一,可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降低其并发症。超声的应用使组织解剖结构视觉化,可明确进针方向和位置,明确局部麻醉药的扩散,避免神经血管内注射。超声的应用可降低区域阻滞的并发症,提高阻滞成功率。超声引导下的RSB是一项简单易学的技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将此技术应用于更多的患者,探讨和改善RSB的相关内容。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