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矫治器不能完全就位 临床表现矫治器与牙齿之间存在大于1mm的间隙。 原因①硅橡胶印模变形。②拔牙后等待矫治器期间没有佩戴保持器,牙齿发生自动漂移。③多个牙位分牙后邻面去釉,导致牙齿发生移位。 处理方法①因硅橡胶印模变形导致的,必须重取硅橡胶印模。②因拔牙后牙齿漂移导致的矫治器不能完全就位,可以按顺序试戴后续某一步矫治器,若能找到基本可以就位的矫治器,则可佩戴该步矫治器,根据矫治力的大小,逐
第一步矫治器不能完全就位
临床表现矫治器与牙齿之间存在大于1mm的间隙。
原因①硅橡胶印模变形。②拔牙后等待矫治器期间没有佩戴保持器,牙齿发生自动漂移。③多个牙位分牙后邻面去釉,导致牙齿发生移位。
处理方法①因硅橡胶印模变形导致的,必须重取硅橡胶印模。②因拔牙后牙齿漂移导致的矫治器不能完全就位,可以按顺序试戴后续某一步矫治器,若能找到基本可以就位的矫治器,则可佩戴该步矫治器,根据矫治力的大小,逐步使该步矫治器完全就位,佩戴周期可适当延长到3周以上,使矫治器完全就位并无矫治力感后更换后续矫治器。③多个牙位分牙导致牙齿移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多个邻面去釉牙位存在牙齿扭转,只有分牙后才能进行邻面去釉操作。可让患者在实施邻面去釉后3~4天再来佩戴矫治器,大多均可就位。
治疗中某一矫治器不贴合
正常情况下,矫治器不贴合是逐渐发生的,只是在某一步视觉上表现比较明显,才会引起关注。
临床表现矫治器与牙齿间存在大于1mm间隙。
原因主要是因为牙齿实际移动与矫治器设计移动出现偏差。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①牙齿移动的个体差异;②患者依从性差;③牙齿无移动间隙;④存在咬合干扰;⑤矫治器效能不足;⑥矫治器加工环节的系统误差。
处理方法①针对前两种情况,可先将患者目前牙齿排列和咬合状况跟ODS设计比对,找到与口内状况较接近的矫治步骤,然后试戴该步矫治器或其前后步骤矫治器,若能找到基本贴合的矫治器,则可从该步矫治器开始重新按顺序佩戴后续矫治器,此方式称“回戴”。若不能找到贴合的矫治器,还可通过辅助牵引辅助牙齿移动到矫治器设计位置后,再继续佩戴后续矫治器。若以上均不能奏效,则需重取硅橡胶印模,重新设计、加工矫治器。②无移动间隙的处理:若无可供牙齿移动的间隙,牙齿无法移动,此时要具体分析导致某个或某些牙齿移动不到位的原因:是其他牙齿移动不到位所致连锁反应,还是邻面去釉量不足或未按矫治设计实施邻面去釉,导致间隙不足。对于前者,可通过回戴或辅助牵引方式解决;对于后者,需追加邻面去釉后回戴。若以上均不奏效,则需重取硅橡胶印模,重新设计、加工矫治器。③对于咬合干扰的处理详见《 正畸现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第三篇第一章。消除咬合干扰因素后,其他处理方法同上。④矫治器效能不足导致的牙齿移动偏差可通过增加附件或辅助牵引来弥补。矫治器固位差临床表现矫治器佩戴后无卡抱力,很容易脱位。原因主要是牙齿临床冠过短、固位型差造成固位力不足。也有可能是硅橡胶印模不够精确造成。
处理方法如果是牙冠过短,可以在后牙区设计多个附件,增加固位力。有些临床冠过短的病例可能不适合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如果是取模问题,应重新制取硅橡胶印模,保证取到整个临床冠,且牙龈缘连续、清晰。
矫治器断裂
原因①患者摘戴方法不当这是大多数矫治器断裂的原因。②牙齿明显错位,摘戴困难。③夜磨牙,夜磨牙患者的矫治器容易磨损、断裂。
处理方法①在患者初戴矫治器时,要教会患者能自行取戴矫治器后方可离开。佩戴前三步矫治时尽量少粘接附件。待患者掌握矫治器摘戴方法后再逐步增加附件。
②拥挤扭转严重区域容易发生矫治器断裂,应在加工时适当填倒凹,并教会患者正确摘戴。
③对于夜磨牙患者,必要时需额外加工一副矫治器备用。
④矫治器断裂后,若已不能正常佩戴,可尝试佩戴下一步矫治器,若下一步矫治器的矫治力过大,则回戴断裂矫治器的上一步矫治器,并告知主诊医师,补充新矫治器。
佩戴矫治器时前牙区开鸦给
临床表现矫治器戴入后,前牙区无咬合接触,唇闭合困难。
原因由于矫治器覆盖在咬合面,具有垫的作用,戴入后会打开咬合。咬合接触多在后牙区,前牙呈现开状态。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后牙压低和后牙咬合关系的不确定性改变。
处理方法在矫治器戴入后要检查前后牙咬合接触点的分步,并对后牙区矫治器面接触点进行必要的调磨,尽量使磨牙、前磨牙甚至前牙区有广泛接触,分散咬合力,既能改善佩戴舒适度,又能预防非预期的后牙压低效应。本文摘编自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田杰主编的《 正畸现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一书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