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最初由牙周病原体感染引起,最终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活动和牙齿脱落。全球严重牙周炎患病率为10.8%。根据第四次全国 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中几乎9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35-74岁人群中约30%患有严重牙周炎(III期和IV期)。 虽然感染和炎症主要表现在局部牙周组织,但牙周炎已被发现与许多全身性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脏疾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最初由牙周病原体感染引起,最终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活动和牙齿脱落。全球严重牙周炎患病率为10.8%。根据第四次全国 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中几乎9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35-74岁人群中约30%患有严重牙周炎(III期和IV期)。
虽然感染和炎症主要表现在局部牙周组织,但牙周炎已被发现与许多全身性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牙周炎与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内的阻塞性肺疾病有关。阻塞性肺功能受损是COPD的关键特征,可通过肺量测定法确定。一些样本量相对较小的横断面研究已经评估了牙周健康和肺功能受损之间的潜在关联。
虽然这些研究使用不同的牙周和肺功能参数来评估牙周健康和肺功能,但结果均表明牙周健康不良与气流受限或肺功能降低有关。最近,两项基于韩国和美国全国人口的大型横断面研究评估了牙周炎与肺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与阻塞性肺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性,阻塞性肺功能损害定义为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 < 0.7。这种不一致可能部分归因于不同的研究人群。因此,牙周炎与肺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支气管扩张剂试验通过测量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阻塞性肺功能受损的可逆性来帮助诊断COPD、哮喘等阻塞性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将COPD定义为支气管通气后测试FEV1/FVC < 0.7。先前的研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前肺功能的数据来了解牙周炎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而其他研究没有描述支气管扩张剂前或后收集的肺功能数据。因此,牙周炎是否与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我们设计本研究时使用了一项大型全国性横断面调查(中国肺健康研究,CPHS)中具有全国代表性样本(57,779名受试者)的数据。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中国人群中严重牙周炎(SSP)症状与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
亚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度牙周炎症状与FEV1后及FEV1后/FVC的相关性(FEV1: 1 s用力呼气量;FVC:强制肺活量。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哮喘、肺结核、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肺癌。调整模型: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质指数、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居住地、职业暴露、生物质燃料暴露、儿童期慢性咳嗽、父母呼吸道疾病史、慢性支气管炎史、其他呼吸道疾病史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进行调整。当研究人群按变量分组时,该变量不包括在调整后的模型中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中国肺健康研究),于2012年-2015年在中国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中进行,年龄20-89岁,共49,202人。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受试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牙周症状资料。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有两种严重症状中的一种(牙齿移动和自然牙齿脱落),被定义为SSP,这被设置为分析的一个变量。采用肺活量测定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
结果:SSP组FEV1、FVC及FEV1/FVC均显著低于无SSP组(P均<0.001)。SSP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0.7时显著相关(P<0.001)。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SSP仍与FEV1后(b=-0.04,95%CI(-0.05~0.03),p<0.001)、FEV1/FVC(b=-0.45,95%CI(-0.63,-0.28),p<0.001)负相关,而与FEV1/FVC<0.7时显著相关(OR=1.08,95%CI1.01~1.16,p=0.03)。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SSP与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呈负相关。未来需要进行纵向队列研究来证实这些关联。
文献来源:
Liu Z,Zhou X,Liang L, Association between symptoms of severe periodontitis and post-bronchodilator lung function: results from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BMC Pulm Med 2023 Jun 17;23(1)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