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前磨牙牙根纵裂一例
2008年美国牙髓病学会将根纵裂定义为,发生于牙根部,起源于根尖向冠部延伸的纵向裂纹。有文献报道,根纵裂是根管治疗后牙齿被拔除的主要原因之一。Zadik等统计,在所有拔除的根管治疗后牙齿中,根纵裂的发生率约为8.8%。目前,临床对牙根纵裂的治疗通常采用拔除的方法。但早期根纵裂通常比较隐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很难明确诊断。我院牙体牙髓科接诊的1例右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再治疗后出现根纵裂,早期与难治性根尖周炎难以鉴别,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2015年3月因右上后牙肿痛1个月就诊,该牙曾于4年前在外院治疗。临床检查:15充填物继发龋坏,叩痛(+),PD:1~2mm,无明显松动,颊侧牙龈根尖区见窦道。X线片示:根充欠填,根尖周低密度影(图1A)。诊断为:15慢性根尖周炎。行常规根管再治疗(图1B),2周后症状好转,窦道愈合。3个月后复查:主诉无不适,无窦道,X线片示根尖病变略有减小(图1C)。25个月后再次就诊,诉该牙1年来数次肿胀,3个月前曾因该牙肿痛于外院行CT检查,外院医生建议根尖手术或拔除,未行处理。检查:15充填物完好,叩痛(+),不松动,颊侧及腭侧龈缘无红肿,根尖区有针孔型窦道,扪诊不适,未探及牙周袋,无咬合高点。X线片示:根充恰填,根尖周大面积低密度影,近远中根周膜间隙略有增宽(图1D)。
图1 右上颌第二前磨牙X线片A:治疗前;B:根管再治疗后;C:治疗后3个月复查;D:治疗后25个月
外院CT示:根充恰填,三维致密,未见明显牙根折裂影像,根尖及牙根颊、腭侧大面积低密度影,颊侧骨板根尖区开窗,腭侧骨板仅余根尖1/3(图2)。临床考虑患牙存在根管内感染控制不完善的可能,不排除根纵裂,试行根管再治疗术。即:橡皮障隔离,显微镜下取净根充物,未见明显裂纹,可准确测得工作长度,ProTaper镍钛器械根管预备,3%双氧水、5.25%次氯酸钠冲洗,氢氧化钙封药2周,连续2次根管换药,颊腭侧窦道时消时肿。此时高度怀疑为根纵裂,向患者交代情况,建议手术翻瓣探查,患者要求直接拔除。拔除后见颊、腭侧正中明显纵裂纹,在根尖处连通,颊侧止于釉牙骨质界,腭侧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mm处,未见明显移位(图3)。
图2 根管再治疗后22个月CBCT图像A:轴面;B、C:冠状面;D:矢状面
图3 拔除患牙后照片A:腭侧面;B:近中面;C:颊侧面;D:根尖区
2.讨论
根纵裂多见于中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4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牙位为下颌磨牙,其次为上颌前磨牙。根纵裂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发生早期比较隐匿,常表现为:患牙轻微的钝痛,咬合疼痛。桩冠修复后的牙齿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临床症状,或检查时发现独立存在的窄而深的牙周袋,反复不愈的窦道等,常引起医生考虑根纵裂。X线片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能为:典型的烧瓶样改变,广泛的牙周膜间隙增宽,垂直型骨吸收,根裂后移位等。
本病例的特点为,该患牙未行桩核冠修复,否认咬硬物史,未探及牙周袋,无冠方裂纹,无咬合高点,根管再治疗时,可以准确测得工作长度,显微镜下未见裂纹。临床表现与感染根管清理不彻底导致的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相似。上颌前磨牙牙根形态为扁圆形,是根纵裂的好发牙位,两次根管治疗过程中器械对根管壁的切削,根充过程中的压力可能是导致根纵裂的病因。因此,在根管清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大锥度的器械过度预备,避免不必要的切削牙体组织。近期的大量研究表明,相较X线检查,CBCT对根纵裂的诊断有着更高的精确性和敏感性。
因为根纵裂多发生在扁根的颊舌向平面,早期的根纵裂引起裂纹周围的骨吸收在X线片中常常无法显示出,CBCT检查表现出很大优势。对于根纵裂,CBCT检查为阳性的可信度非常高,但是CBCT未检查出明显裂纹的患牙,不能轻易排除纵裂的可能。本病例中,X线片仅显示为根尖周阴影及牙根近、远中根周膜间隙增宽。但CBCT检查已显示为明显的根尖周及颊、腭侧阴影,颊侧骨板吸收且根尖开窗,腭侧大量骨吸收,但由于裂纹较细而不能清晰显示,且根充物周围伪影的存在,因此并不能从CT中直接诊断根纵裂。
由于根纵裂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发生早期较为隐匿,易与根管治疗失败和牙周疾病相混淆。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根管治疗后牙齿的临床表现,病程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必要时行牙周手术翻瓣探查,以便及早发现根纵裂,早期拔除患牙,为种植修复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原始出处:
王轩,郑颖.第二前磨牙牙根纵裂一例[J].北京188体育平台论坛 医学,2019,27(01):50-51.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