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膜包括牙冠部(釉质)、龈沟部(龈沟内壁、牙根牙骨质)、粘膜(粘膜壁、舌表面)及牙釉质获得膜。其中牙釉质获得膜(Acquired Enamel Pellicle,AEP)在牙菌斑形成及牙硬组织疾病的早期防治有一定意义。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有新的认识,认为AEP不是单纯的生物性薄膜,而是有自身形成规律及独特功能结构的生物膜,是 微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北京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院 医学研究所(杨圣辉),急诊科(任蕾)
获得膜包括牙冠部(釉质)、龈沟部(龈沟内壁、牙根牙骨质)、粘膜(粘膜壁、舌表面)及牙釉质获得膜。其中牙釉质获得膜(AcquiredEnamelPellicle,AEP)在牙菌斑形成及牙硬组织疾病的早期防治有一定意义。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有新的认识,认为AEP不是单纯的生物性薄膜,而是有自身形成规律及独特功能结构的生物膜,是 微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收集近些年相关国内、外报道,从微生态角度来认识它在 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新概念
早期报道认为AEP是糖蛋白簿膜,构成以黏蛋白、糖蛋白为主,其次有蛋白、脂质构成。近年来科学研究提出AEP是吸附在牙冠表面的一层无细胞、无结构、无细菌,有疏水性的半透明胶状蛋白薄膜。其选择性吸收唾液内蛋白及肽蛋白粘为主要成分,附着于牙釉质表面的动态薄膜;其次还含有糖蛋白、脂质等多种成分。起到湿润、减少牙磨损、抗腐蚀、促钙化、防脱钙、促牙菌斑形成等作用,是 微环境中维护牙齿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
特征
1.成分构成
AEP内主要成分来源于 内各分泌腺,饮食次之。不是 内的所有物质都能被吸收到牙表面,而是有选择性粘附。AEP形成初期包括蛋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糖蛋白及脂质等多成分,随时间延长而相继发生变化。Zimmerman等收集不同受试者AEP,经鉴定约有100多种不同的蛋白种类;连续观察近2小时进入成熟期,此时在AEP内层仅留有约10种以下特有蛋白附着在羟基磷灰石(HA)上,主要有富酪蛋白(statherin)、富组蛋白(histatins)、富脯蛋白(prolinerichproteins)和半胱氨酸抑制酶族(cystatinfamily)等钙离子结合肽蛋白。
2.蛋白来源
唾液腺分泌约占总蛋白14%、口内黏膜细胞分泌约占68%、血清约18%;龈沟液及饮食蛋白占量极少。
3.蛋白分类
根据特性及功能作用,AEP内的100多种蛋白经鉴定,61%已确定;初分为下列种群。
结合钙离子蛋白:酸性富脯蛋白(proline-richprotein)、富组蛋白(histatins)及富酪蛋白(statherin)等,占18%;起促钙化、抗菌作用。
与磷离子连接蛋白:延长因子-2(elongationfactor2)、肌凝蛋白-9(myosin-9),来源 表皮细胞,占15%。
蛋白-蛋白结合的复合蛋白:唾液MUC5B高分子重量黏蛋白,可分别和其它蛋白(如:唾液α-淀粉酶、富组蛋白、富酪蛋白)结合为蛋白复合物,占28%。
糖蛋白:黏蛋白(mucins)有高分子重量黏蛋白(MUC5B)及低分子重量黏蛋白(MUC7B)。蛋白酶:蛋白酶是AEP的基本成分,有固定酶及非固定性酶。固定性酶包括淀粉酶(amylase)、溶菌酶(lysozyme)、脱水酶(carbonicanhydrases)、葡萄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s)、果糖基转移酶(fructosyltransferase)等。非固定酶有氧化酶(peroxidase)、转谷氨酸酶(transglutaminase)。它们均对AEP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结构特点
AEP经超微结构观察证明,属三维结构生物性薄膜,分内外层;内层釉质表面为羟基磷灰石,选择性吸收蛋白,如富酪蛋白、富组蛋白、富脯氨酸、半胱氨酸抑制酶(cystatin)等,并持特有的钙结合蛋白类。外层包含蛋白酶、糖类、糖蛋白及少量脂质等。对 的作用当前获得膜研究认为,其主要是抗磨损、抗腐蚀及诱导菌斑形成的作用,并起到维持 微环境平衡的辅助作用。促进矿化及减轻磨损作用:AEP含唾液内的钙,钙可选择性吸收到羟基磷灰石表面,可补充钙离子的需求。
AEP允许钙离子通过,使其内层多为钙结合肽蛋白可减少钙丢失;有利釉质矿化,并减轻磨损。抵抗腐蚀及防止脱钙作用:抗酸蚀是AEP的主要功能。其虽不能完全抗酸,但它含有多项抗酸因素。Moazzez等观察,含有AEP的釉质模片比不含AEP的抗腐蚀强。碱性黏蛋白及钙蛋白都有抗乳酸腐蚀作用。另外蛋白与蛋白结合可增强抗脱钙作用,如粘蛋白+酪蛋白可增强抗酸作用。后期成熟及菌群附着:AEP形成后,来源唾液的多种阴离子受体如羧化物(carboxyl)、磷酸盐(phosphate)、硫酸盐(sulfate)及唾液酸(sialicacid)等,能与 内不同菌种表面粘附素(lectins)选择性结合,并附着于牙表面,促使菌斑形成。
来源:北京 医学2016年第24卷第6期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