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属于一种五官疾病,在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多多的了解唇裂的相关知识,对唇裂的预防和治疗都很有帮助。
唇裂的原因
引起唇裂的原因目前还未完全确定,不过医学专家倾向于相信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唇裂发生。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直系亲属中有唇裂发生者,其后代的唇裂发生率比亲属中无唇裂者要高。这类调查结果支持的发生有遗传因素的作用。此外,遗传学研究还认为唇裂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导致唇裂的环境因素是指在胎儿生长发育时期,特别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内,孕妇受到某些外来不良刺激以至影响到胎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而造成了唇裂。
这些不良刺激包括
药物因素:某些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抗过敏药物及治疗妊娠性呕吐的敏克静和某些安眠药物(如沙立度胺)均可导致胎儿畸形。
感染:各种病毒性感染疾病如风疹、病毒性感冒等是唇裂可能的诱因
辐射:孕妇如频繁接触射线或微波等均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而成为唇裂发生的诱因。
此外孕妇的营养缺乏、内分泌紊乱、烟酒刺激等也可能会成为唇裂发生的原因。
唇裂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唇裂属于一种五官疾病,在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多多的了解唇裂的相关知识,对唇裂的预防和治疗都很有帮助。
单侧唇裂的畸形特点
对唇裂造成的上唇形态异常改变的本质一直存有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唇裂上唇形态的改变仅仅是上唇解剖标志的移位,而无组织缺损,并通过几何图案拼剪的方法,证明可以基本恢复上唇的缺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唇裂确实存有组织量上的不足,而非仅有组织移位。根据单侧唇裂裂隙的大小,一般将其分为Ⅰ°唇裂,指裂隙仅局限于唇弓缘以下的部位,也称微小型唇裂;Ⅱ°唇裂,指裂隙范围在唇弓缘以上,鼻底以下,其中又可将近鼻底者称之为深Ⅱ°唇裂,离鼻底较远者称浅Ⅱ°唇裂;有时又将Ⅰ°和Ⅱ°唇裂统称为不完全性唇裂;Ⅲ°唇裂又称完全性唇裂,即从唇弓缘至鼻底的上唇全层裂开。若在单侧唇裂的部位仅有皮肤和黏膜层,而肌肉层连续性中断者,称之为单侧上唇隐裂。即使如此,也难于概括单侧唇裂的全部畸形特点,在同一类型唇裂中,又有许多截然不同的组织形态特点。Brauer观察发现,在不完全性唇裂中,有一类特殊的解剖特征改变,即患侧唇较健侧唇长,在患者清醒时可能尚不明显,但在麻醉状态下则很明显。在完全性唇裂中,有两种解剖特征变化:一种是患侧红唇由一系带与前颌骨相连,使得上唇向上内卷、呈短、肥厚折叠的外观;另一种是由于前颌骨前突,使健侧上唇的解剖标志变的不清楚,而患侧上唇呈折叠或垂直向上内卷,甚至变得在前颌骨后面。Pool也发现,在不完全性唇裂中,多数情况是患侧的唇峰点较健侧高,但有少数患者则反而是患侧唇的垂直高度较健侧长,而且多伴有患侧唇红过于肥厚。邓典智近年对92例单侧唇裂患者的活体测量发现,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在Ⅱ°唇裂中,有两侧上唇面积相等或接近相等的病例,但也有患侧面积仅及健侧上唇面积的70%,甚至只达到58.3%的病例。相反在Ⅲ°唇裂中,又有患侧面积达到健侧上唇面积90%以上的病例。王模堂将唇裂患者患侧的唇红归纳为四种形成:①唇红菲薄但厚度均匀;②唇红肥厚而均匀;③唇红厚度不均,近口角处特别肥厚突出,然后则消失;④唇红厚度不匀近口角处肥厚,以后则渐渐变薄。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