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患者为一名27岁的女性,主诉为刷牙出血伴牙龈反复肿痛2年余,近1年来还出现了牙齿松动、不敢咬硬物以及前牙移位的现象。
【病史采集】
该患者为一名27岁的女性,主诉为刷牙出血伴牙龈反复肿痛2年余,近1年来还出现了牙齿松动、不敢咬硬物以及前牙移位的现象。
患者在半年前已于外院进行过牙周洁治和刮治,之后每月洗牙1次,出血稍有好转,但仍然反复出现牙龈肿痛。
该患者不吸烟,工作较为忙碌,每天刷牙2次,全身健康,未发现其父母年轻时有牙齿松动或失牙的情况。
【牙周检查】
图1为患者初诊的口内相,图2为我们为患者进行检查的牙周记录表,图3为患者的全口根尖X线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问题:
患者的 卫生较好,无明显龈上牙石,菌斑软垢也较少;
患者有广泛的深牙周袋和牙槽骨角形吸收,同时伴松动和溢脓情况;
患者全口牙列不齐,前牙深覆牙合,21唇侧移位,11与12间、21与22间有2mm间隙,14、13与44对刃。
▲图1 患者初诊口内相,黑圈处为牙龈明显水肿或溢脓部位,蓝圈处为14、13与44对刃咬合部位
▲图2 患者初诊的牙周检查记录表
▲图3 患者初诊的全口根尖片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这是一个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病例。
【风险评估】
根据以上的病史采集和牙周检查,我们可以发现患者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
在较年轻的年龄条件下就存在有广泛的附着丧失,说明病情进展比较迅速;
患者的工作比较紧张,精神压力偏大;
存在广泛的探诊出血,并伴有部分位点溢脓,提示这些位点病变处于活动性进展中;
存在局部的咬合问题,包括前牙的移位、深覆牙合以及右侧前磨牙存在对刃咬合。
另一方面,患者也有一些对治疗有利的因素存在,包括:患者比较年轻,愈合能力强, 卫生良好,无不良嗜好,全身健康,无明显的遗传背景,依从性好,且未发现牙齿解剖形态上的异常。综合评估这些风险,能让我们对治疗有更好的预见性。
【预后判断】
虽然该患者有着广泛的深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但其每颗牙齿的破坏程度并不一致,其中状况最差的是14和31,两者均有Ⅲ度松动,14存在对刃咬合情况,根周牙槽骨已经完全吸收,31根周膜非常宽,牙槽骨已吸收至根尖,因此归为无治疗希望(hopeless)的牙齿;44松动Ⅲ度,但尚余留1/3的牙槽骨,所以归为预后可疑(questionable)的牙齿;16、12、11、42、41、32、46牙槽骨均吸收达根长2/3,松动Ⅰ~Ⅱ度,故归为预后稍差(poor)的牙齿;其余的牙齿则可归类为预后良好或一般(good/fair)。
【治疗计划】
仔细完成了前面两个步骤,再依据牙周治疗的4个基本程序(基础治疗/手术治疗/修复正畸治疗/维护治疗),我们会比较容易地制定出治疗计划:
14和31无治疗希望,建议拔除,44预后可疑,仅试保留;
进行完善、彻底的牙周刮治;
16和46有较严重的牙槽骨角形吸收,拟行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手术;
炎症控制良好后开展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关系;
牙周维护治疗。
与患者行进一步沟通后,患者并不愿意马上拔牙,出于对患者意见的尊重,我们同意暂时试保留14和31。
【临床治疗流程】
【治疗过程】
▲图4 刮治完成后3个月的口内相(牙龈水肿溢脓已完全消退)
▲图5 刮治完成后3个月牙周检查记录表(牙周袋探诊深度显著改善)
▲图6 16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近中深骨下袋(箭头处),深7 mm,宽7 mm,上2/3仅余近中壁,为一壁骨袋,下1/3 为三壁骨袋,清除肉芽组织,植Bio-oss 骨粉,置Bio-gide膜,严密缝合
▲图7 46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远中三壁骨袋,深5 mm,宽5 mm,近中二壁骨袋,颊侧壁缺损,深5 mm,宽5 mm,清除肉芽组织,植Bio-oss骨粉,置Bio-gide膜,严密缝合
▲图8 16手术前后根尖片比较。A:16手术前(近中牙槽骨吸收近根尖),B:16手术后3个月(近中牙槽骨高度良好),C:16手术后2年(近中仍保持令人满意地牙槽骨高度)
▲图9 46手术前后根尖片比较。A:46手术前(近远中牙槽骨吸收至根长2/3),B:46手术后3个月(近远中牙槽骨高度良好),C:46手术后2年(近中牙槽嵴顶有少量骨吸收,远中牙槽骨高度良好)
▲图10 正畸治疗后半年口内相(14、13与44对刃咬合解除,31被拔除,前牙深覆牙合及牙间隙均被改善)
▲图11 14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近中及远中均为一壁骨袋,深6mm,宽5mm,清除肉芽组织,植Bio-oss骨粉,置Bio-gide膜,严密缝合
▲图12 正畸治疗结束后口内相(14~24、34~44行舌侧永久固定,15~13托槽为了保持14引导组织再生手术效果暂未拆除,预计半年后拆除)
▲图13 正畸治疗结束后全口根尖片
▲图14 正畸结束后全口牙周检查记录表(全口无超过5mm的牙周袋,探诊出血不明显)
【小结】
本病例是一个典型的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病例,患者病变范围广、附着丧失严重、有较多松动牙,且伴有咬合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例。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我们医师一方面要考虑到全部的临床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把所有的问题条理化,牢牢把握牙周治疗的基本思路,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尽可能完善,才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疗效。
在该病例治疗中,我们通过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前牙的间隙和深覆牙合,还解除了右侧前磨牙区的对刃咬合关系。这种咬合创伤的解除,使原先被认为无治疗希望的14获得了牙槽骨高度的增加,加上后续的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该牙得以保留。这个现象不仅提示我们在牙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咬合问题,更揭示了牙科治疗中跨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联合治疗的效果往往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 医院牙周科朱卫东副主任医师在本病例分析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科马宁医师提供的正畸治疗,以及李伟力主任医师和王霄主任医师给予的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