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功能”与“美学”时,我们必然会想到两个因素——硬组织与软组织,其中骨量是实现功能和美 学的至关重要因素,骨的支撑对今后实现软组织美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工作中,一些软硬组织增量 手术远期效果究竟如何?其对今后种植体周硬组织的稳定性,对软组织美学究竟有何影响?这些都是种植 医师所关注的问题。在本次上海国际188体育平台论坛 展中,广东省188体育平台论坛 医院种植中心主任徐淑兰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 验与国际最新研究与共识为大家阐述了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稳定性的相关理念。
种植体与基台的连接方式
在有了骨量的保留以及骨增量技术后,进一步决定种植修复体周围硬组织长期稳定性的因素就是种植修复体本身了――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的方式。
基台与种植体两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微动,很多文献也提到这一间隙是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有学者通过对种植16年的272个钛种植体进行研究,提出螺丝固位的间隙(6μm)较粘接固位者(40μm)更大,根据进一步的组织学观察,其中粘接固位种植体其间隙内为唾液、粘接剂与细菌。只要存在这类间隙,种植体与基台间有微动,细菌能够侵犯,就会存在骨吸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种植体厂家与我们种植医师都在考虑的问题,通过采用种植体与基台连接方式的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①平台迁移结构的种植体将发生微动地方向内部迁移,从而使其远离牙槽骨,从而保存骨量。一般情况下,两个种植体之间距离小于3mm时骨质的吸收较大,而在两个平台迁移种植体之间,即使距离为1mm,其骨量也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这也是平台迁移种植体的临床意义。②锥度连接将种植体与基台之间的连接深入种植体内部而非外部,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微动的发生。③种植体领口的粗化处理更利于软硬组织的附着,研究显示,种植体领口的粗化并未增加菌斑形成,也未增加软组织内炎症和牙槽嵴顶处的骨吸收,粗化表面有利于结缔组织附着,其高于牙槽嵴顶,使骨吸收减少(图4)。
EAO对骨增量后软硬组织远期稳定性的共识
米亚莫托(Miyamoto,2011)、布赛尔(Buser,2013)、荣格(Jung,2015)等学者一致肯定了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术后对硬组织的增量以及软组织(颊侧突度恢复)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锥形束CT(CBCT)检查可确认GBR术后骨增量的远期效果较为理想;而对于其他骨增量技术还未有共性结论。
软组织增量的稳定性
软组织增量手术
徐淑兰教授介绍,在进行二期手术时,可选择结缔组织瓣、游离龈瓣移植术、腭侧滑行瓣、腭侧旋转瓣等,以增加种植体唇侧附着龈量。
除了需要附着龈的量,对附着龈的厚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应大于2mm。如果附着龈过薄,会发生退缩,或进一步影响骨的吸收。
腭侧旋转瓣
在临床中,我们常做的一个术式――腭侧旋转瓣,该术式较为简单,其益处是在旋转腭侧瓣恢复唇侧突度,使用腭侧外侧的半厚瓣还可对腭侧创口进行关闭,患者的感受也较好。
游离龈瓣自体移植术
游离龈瓣自体移植术的适应证有:需增加角化龈,加深前庭沟,增加无牙颌区的牙龈组织量及覆盖牙龈退缩的根面的情况。其供区为第一磨牙腭侧牙根到尖牙远中现角区域。徐淑兰教授指出,如果移植瓣植入在骨表面,需采用小圆球钻去除牙槽骨表面皮质,通过促进毛细血管向外生长,从而促进移植瓣的血管再生;移植瓣如果存在脂肪组织,在缝入受区前应用手术刀去除,切除的移植瓣须损伤小,尽力使其光滑、平整和规则,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移植瓣和受区组织床之间的死腔,使移植瓣快速血管化。
EAO对软组织增量后组织远期稳定性的共识
在本年度EAO(2015)中,学者们通过研究及对文献进行分析与归总,得出如下结论:软组织增量可有效增加软组织厚度与宽度;在下颌后牙区,如果对薄龈生物型患者进行软组织处理,可减少其边缘骨吸收,如果对薄龈生物型的术区不进行软组织处理,其骨吸收较多;进行冠向复位瓣(包括结缔组织瓣)术后,其软组织外形和软组织量得到改善;软组织增量益于术后的美学效果。(本文由本报记者郝帅根据徐淑兰教授讲座整理,徐淑兰教授审阅)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