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如何才能安心地“复工”?
从年初深陷疫情“泥潭”,到如今已走出“至暗时刻”。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中国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在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
“按照以往标准,如果一个地区在病例‘清零’后再过两个潜伏期也就是28天,没有再发现新的病例,基本上可以确定疫情已被阻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
不过,多位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即便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也不能轻言“结束”,还须警惕境外输入病例。但考虑到普通民众的就医需求,各地医疗机构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医疗机构如何才能安心地“复工”?为此,本报编辑部邀请国内多位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讨论。
福建省人民医院院长陈捷:须重点关注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患者
新冠肺炎从发生到高潮再到回落,摆脱不了波浪形规律,新冠疫情虽夺得阶段性成果,仍要防止死灰复燃,一要防外部输入(国外大面积爆发),二要防内部潜在病毒携带者的扩散。
根据新冠病毒自身和流行特点,医院在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中,防控上首先要关注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特征的患者,如果有聚集性发病更要高度重视,必要时在诊疗中可以增加影像学检查以排查疑似患者。其次仍然需要做好医患的宣传和防护(戴口罩,手卫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疫情尚未彻底控制之前,复工复产期间,医院每天仍要做好区域的消杀工作。
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标准预防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石
鉴于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发病早期没有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因此医疗机构在“复工”后,应该认真执行标准预防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标准预防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基本的理念,其核心就是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要将任何一个患者都要视为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对象来进行隔离管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潜在的感染性,必须采取隔离和防护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感染预防措施,覆盖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手卫生、被动和主动免疫,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医务人员应学会评估执业环境和操作中的职业风险,要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操作的感染暴露风险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和科学合理的选择个人防护用品。需要注意的是,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在工作中,既要防止将病原体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传播给患者。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病毒,因为人类没有预存免疫力,一旦大流行过了,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便会终止流行,之后便进入散发流行。在目前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形势下,如何早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仍然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在医疗活动的任何时候,只有认真执行标准预防中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医疗护理操作可能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认真执行手卫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徐州医科大学教授顾兵:科学设置发热患者诊疗路径是关键
目前,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复工复产。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场所,则更应该恢复日常的诊疗工作,否则,因其他疾病(如脑梗、心梗)死亡的人数将会上升。
医院有序开展工作的第一重点是“安全”,既包括病人的安全,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安全,还包括护工、陪护人员的安全,其中对发热患者的科学设置诊疗路径最为关键。而保障安全一个重要的部门就是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同时,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督查机制。
第二个重点是防护物资的保障,战士上战场打仗,没有武器是不行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向医院捐赠医疗物资,特别是口罩;也呼吁普通民众减少口罩的囤积、减少不必要的戴口罩,比如在家中、空旷的地方、独立办公室等,而把口罩留给最需要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未来,即便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话,也不等于长期大流行,所以,公众不必恐慌。我们也坚信,随着人类对该病毒认识的加深,一定会有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应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颜学兵:每个科室应设立隔离病房
对于不同级别医院的复工,都仍然需要做好两点:及早发现新冠病人,防止新冠的院内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基层医院或者患者就诊的首诊医院要做好有效的筛查,它们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疑似病人,发生传染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凡是有发热或有呼吸道诊断的患者,仍需要去发热门诊就诊加以排除。
有条件的医院,争取尽早开展新冠病毒的实验室检测。对于不同级别的医院,每个科室收治病人时都要格外关注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建议积极排查后收入,或在高度怀疑时,采取到定点医院就诊,避免疑似最后确诊的患者在非定点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移动,增加造成院内传染的风险。特别是对那些非经过门诊的住院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规范流程,减少由于没有经过门诊而遗漏筛查的新冠肺炎的病人。
每个科室需要设立一个具有相当隔离条件的病房,在收治发热尤其是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时,先安排在相对隔离条件的单间病房。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文森:打好感控“组合拳”
每个患者来医院就诊,我们不可能对每位患者都进行胸部CT、核酸排查,以确定其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这对于医疗资源是巨大的浪费,也会造成患者过度诊疗。一些新技术,如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和IgG)快速检查,可以方便疾病的早诊早治。所以说,感染防控需要打好组合拳:
对医务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落实标准预防准则开展医疗活动,比如手卫生,个人防护,安全注射等。医院也需要提供足够合格的防护用品。
对于患者,如果没有禁忌情况下,来医院就诊要佩戴口罩,并尽可能与其他人保证一米以上的间隔。
对于医院,尽可能减少入院通道,并做好人员管理。预检分诊非常重要,疫情期间需要对就诊患者入院之前进行体温症状监测,明确是否有流行病学史。有的医院还引进了红外线体温监测可以快速识别体温异常的患者。医院也提供了很多便民服务,比如网上预约,快捷支付,远程门诊等等,方便患者就诊也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山东潍坊卫恩医院院长魏春华:医护人员都要“重考”感控知识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新冠肺炎病例都在清零。武汉也从刚开始的“人等床”到现在的“床等人”,方舱庇护医院也相继关闭,并且武汉很多医疗机构都开始将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合并管理。
这个时候,我们的确应该考虑一下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需求,特别是武汉地区。
谈医疗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过去,一些医务工作者总觉得医院感染控制是一种负担,如今看来,它不仅不是负担,还是保护患者、医生的“救命法宝”。
因此,我建议,每家医疗机构都应该重新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并且对每个人都要进行考核。因为我们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医务工作者防控意识也会有所麻痹,疏忽戴口罩和护目镜等。
手卫生是预防卫生保健相关病原体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应该认真执行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建议(两前三后),即接触病人前、无菌或清洁操作前、体液暴露风险之后、接触病人之后和接触病人周围环境之后。
新冠肺炎疫情终将会过去,不管它是来去匆匆,还是长时间存在,我们现在绝对不能对新冠病毒掉以轻心,也不要轻易以为天气转暖,病毒就会消失。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每家医疗机构都要注重对专业人员指挥能力的培养。因为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需要一线的医护人员,还需要有指挥能力的专业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曾繁典:基层医疗机构应成控制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我们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如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整个武汉的医疗机构更是经历了空前艰难的考验。随着疫情的好转,我们亟需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除了继续关注新冠肺炎患者外,也需要关注那些急诊患者、慢性病的患者等,否则,很可能出现疫期内新的次生问题。
医疗机构“复工”并逐步走向正常秩序,但绝对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医院就诊环境。因为就诊患者过于集中,造成门诊大厅,注射室、体检中心这些封闭环境人员高度聚集,会增加包括新冠肺炎、流感等在内所有的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新冠肺炎这次疫情,真正落实分级诊疗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真正让它们成为分级诊疗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多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尚未承担起常见病的诊疗责任以及慢性病的管理责任。这就导致大量患者(包括儿童)涌进综合医院,造成综合性医院人群聚集,影响了正常医疗秩序,也增加了医院感染风险。
当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与公众的传统就医观念有关,更多的还是与基层医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医疗设备、药品种类不足有关。未来国家应该进一步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打通他们的专业提升通道,着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
中日友好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郭丽萍:开一张“实事求是和精准施策”的大处方
如何立足当下疫情,尽快满足已经积累有一定存量的慢性非发作性疾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实事求是、精准施策不失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一个大处方。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实事求是意味着切实执行好安全风险来临前以预防为主,无论是标准预防,抑或额外预防涉及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在应急处置时可以分秒响应的通过多学科团队充分协作的工作机制,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既有效保护医护人员这支重要生产力,同时实现救死扶伤,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的神圣责任,争取做到“平时多练兵战时少流血”。
精准施策考验的首先是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发现、检测和监测、治疗和隔离以及初步追踪密接人群的体系建设能力,其次考验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处理、决策和社会组织动员综合能力。
特别在一些重点环节,如规范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布局、流程和功能,既需要医疗机构的自查自纠,也需要疾控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明察暗访。传染病法定报告制度和医院感染报告及监测制度的贯彻执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支撑条件是信息系统的简介界面和背后的数据抓取技术与复杂算法。而解决发热门诊的出口问题,有赖于综合医院的专科设置和学术水平,同时更要依靠传染病医院的收容能力和业务规模。
在这些硬核力量基础之上,开展医疗机构量体裁衣式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向全民普及常见传染病的基本防护知识,大力普及手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不随便食用野生动物等健康生活习惯,结合疫苗开发和提高接种水平等防病手段升级,才能逐步实现消灭更多传染病、控制慢性病以致全民健康的目标。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