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定义为:痉挛性斜颈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自主不协调的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和向某方向倾斜。为一种椎体外系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痉挛性斜颈的发病率约为9/10万,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女性通常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70-90%的患者在40-70之间发病。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定义为:痉挛性斜颈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自主不协调的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和向某方向倾斜。为一种椎体外系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痉挛性斜颈的发病率约为9/10万,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女性通常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70-90%的患者在40-70之间发病。
痉挛性斜颈一般起病缓慢,情绪激动时可加重,睡眠后完全消失。须鉴别心因性和后颅窝病变引起的斜颈表现。在临床上痉挛性斜颈可分为以下类型: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做痉挛性旋转,主要有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责任肌肉为胸锁乳突肌(副神经支配)和对侧颈后肌群(C1-C6脊神经后支支配)。后仰型:头部痉挛性后仰,面部朝天。责任肌肉为双侧颈后肌群前屈型:头部向胸前做痉挛性前屈。责任肌肉为双侧胸锁乳突肌。侧屈型:头部偏离纵轴向左或向右侧转。责任肌肉为同侧胸锁乳突肌颈侧肌群和颈后肌群。实际上,以上类型的混合型最为常见。以旋转加后仰和侧屈最为常见。
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有药物治疗,由于病因不十分明确,药物治疗当前处于摸索阶段,常用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能药物、抗多巴胺能药物、本二氮卓类药物、巴氯芬、卡马西平等,但是疗效不理想。肉毒素治疗:80年代初A型肉毒素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局限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等,短期疗效尚可,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易复发,多次应用产生耐药性。外科治疗:目前较常用,取得一定疗效。手术适应症如下:痉挛肌群局限于颈部,颈部症状较突出,对生活、工作困扰较大,斜颈是全身肌张力障碍的一个表现时,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1.头部异常运动或异常头位至少稳定一年以上;
2.药物治疗无效或服药反应大,患者无法坚持;
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斜颈的治疗尚无固定的外科手术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患者,病人的表现复杂多样,其治疗应从患者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手术方案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痉挛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
外科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着对本病的不断认识,手术方式经历了以下阶段:
1891年前主要针对胸锁乳突肌的痉挛展开手术治疗,切断胸锁乳突肌以及切断支配胸锁乳突肌的副神经,其疗效十分不理想。1891年Keen等认识到斜颈的肌痉挛范围分布较广,颈后肌群(头夹肌、头半棘肌为主)的痉挛更加重要,提出双侧颈1-3脊神经后支切断,效果仍不理想,其后又增加了双侧副神经切断。此阶段已认识到斜颈是胸锁乳突肌和颈后肌群的双重作用。
随着对肌痉挛的认识(牵张反射),1915年有学者提出椎管内硬膜下切断颈1-4后根。其后Cushing开创椎管内硬脊膜下一侧颈1-3前、后根及副神经根切断取得成功。1929年欧洲的Foerster和1930年美国的Dandy同时改良了Cushing术式,即椎管内硬膜下双侧颈1-3或颈4神经前根和一侧副神经根切断术(F-D手术),并认为切断脊神经后根没有必要,切断双侧前根可提高手术效果。尽管手术疗效差,并发症多,但半个世纪来被各国认为是一种传统的“标准手术” 。但目前已较少应用。
1950年-1980年间,各国学者陆续尝试多种立体定向手术(苍白球、丘脑等),但是手术效果很有限(仅20%),并发症多见,已逐渐被废弃。
1981年Bertrand在第七届国际神经外科会议上初步报道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一侧C1-C6脊神经后支切断+对侧副神经切断),有效率为87%,受到极大的重视,由此,周围神经术式成为主流。
我国的斜颈手术治疗始于陈信康教授,20世纪90年代提出三联术(一侧头夹肌或肩胛提肌切断+颈神经1-6后支切断+对侧副神经切断),有效率83.3%。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术式。
F-D术式解除了颈部肌肉痉挛,问题在于认识不足,过多估计了痉挛肌的分布,扩大了手术范围(双侧),同时,此手术切断C1-C4脊神经前根,而颈后肌群由C1-C6脊神经后支支配(颈侧和颈前肌群由前支支配),解痉不彻底的同时容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如失去头部自主旋转功能和不稳定,吞咽困难,耸肩无力,以及脊髓梗塞,膈肌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Bertrand术式以及三联术将F-D术式双侧脊神经前根切断改为单侧脊神经后支切断(后仰型除外,须双侧),由C1-C4切断扩大为C1-C6切断,同时保留脊神经前支,极大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副神经切断由硬脊膜内改为周围切断,切断胸锁乳突肌支,保留斜方肌支,避免术后耸肩无力。
另一方面,C1、C2脊神经解剖时硬膜外静脉丛出血难于控制,C1紧邻椎动脉,手术风险大,术中难于保留C2前支,造成枕大神经区域感觉障碍。近期改为硬膜内C1、C2前根切断。采用周围加硬膜内C1、C2前根切断治疗痉挛性斜颈17例,平均随访24.8个月,总有效率88.2%,本术式手术风险小,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评判标准:
斜颈的严重程度采用Tsui等分型评分,共分4部分:
总分=A×B+C+D,共25分,治疗后评分下降0-10%为无效,下降11-50%为部分缓解,下降51-80%为明显缓解,下降81-100%为完全缓解。
随访结果:
17例患者随访20-26个月,平均24.8个月。
时间 |
无效n(%) |
部分缓解n(%) |
显著缓解n(%) |
完全缓解n(%) |
术后 |
1(5.9%) |
6(35.3%) |
7(41.2%) |
3(17.6%) |
随访 |
2(11.8%) |
8(47.1%) |
5(29.4%) |
2(11.7%) |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