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

脑损伤后概念知识障碍的神经机制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徐莹 杜晓霞等 来源: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汇编 日期:2012-09-24
导读

         当前,学者们提出了三大不同思路来解释前面发现的研究现象。第一种,也是最流行的思路,它认为大脑表征概念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感知觉特征)进行组织的,不同类别概念的特征分布特点不同,从而造成在脑损伤和脑激活研究中发现的范畴性效应;第二种认为有进化意义的范畴本身就是大脑组织概念的维度,大脑处理、存储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知识采取不同的机制;第三种假设更为经济性,认为大脑本身并不区分概念范畴或者特征类型,所有的概念都按照特征节点表征,各种类别性效应产生于特征之间的联接与分布特性。

  概念知识是人类思维(如物体识别、物体使用、语言等)的基本元素。而概念知识如何在大脑中存储的?大脑是如何表征具体信号(如物体的形状、声音、词汇)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和信息的?这是几百年来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近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家都备受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

  最早的经典证据来源于某一概念知识范畴的特异性损伤。Warrington和其同事(1983,1984,1987)首先报道了几例单纯性疱疹脑炎病人,他们对有生命类事物存在非常严重的命名、识别障碍,几乎对常见的动植物都不认识,而对无生命类事物(如家具、交通工具)则损伤明显较轻。随后二十多年间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病种(如老年性痴呆、脑卒中、语义性痴呆、脑外伤),以及在不同的认知任务(如图-词匹配、范畴流畅性、图形命名)中,都报道了大量的概念范畴的分离(dissociation)情况。人们发现非常稳定且不断被重复的范畴包括有生命的动物(动物、昆虫、鸟类等)、有生命的植物(水果/蔬菜等)、无生命的物体(工具等人造物)和同类属(人类面孔等) (Capinati, et al., 2003)。期间,人们也发现,受损的范畴与脑损伤病人有一定对应关系,有生命类范畴损伤的患者脑损伤一般在左侧颞叶,无生物类范畴损伤的患者脑损伤一般发生在左侧额叶、顶叶、和/或颞叶。但也有很多例外情况,而且全脑萎缩的患者也可能存在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的特异性损伤。

  此外,近年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概念中某一特定特征类型(feature type)也可能选择性受损。比如,Miceli等人(2001)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报道了一个案例,尽管有完好的颜色加工能力,却丧失了物体的颜色知识,同时保存了物体其他类型的知识(如视觉形状知识),使得他可以正确识别相应物体。

  当前,学者们提出了三大不同思路来解释前面发现的研究现象。第一种,也是最流行的思路,它认为大脑表征概念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感知觉特征)进行组织的,不同类别概念的特征分布特点不同,从而造成在脑损伤和脑激活研究中发现的范畴性效应;第二种认为有进化意义的范畴本身就是大脑组织概念的维度,大脑处理、存储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知识采取不同的机制;第三种假设更为经济性,认为大脑本身并不区分概念范畴或者特征类型,所有的概念都按照特征节点表征,各种类别性效应产生于特征之间的联接与分布特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