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脏联盟共同组织专家制订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将在2015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第12期全文刊出。
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脏联盟共同组织专家制订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将在2015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第12期全文刊出。全国30余位心血管、脑血管和流行病学专家参与了这项工作。旨在指导基层的抗栓治疗,改善基层用药现状,促进合理用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手册》以问答的形式,针对基层较为关心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不良反应及防治、常见临床问题及处理、特殊人群使用的注意事项等,分为72个小问题予以解答,力求证据确凿,简洁易懂。
对于基层比较关心的常见问题,《手册》专家组一致认为:
1、根据临床研究证据,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75mg/d,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最低有效剂量50mg/d。
2、阿司匹林何时服用最好,目前没有定论,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某一时辰服药。
3、阿司匹林餐后还是空腹服用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为肠溶或肠溶缓释剂型,外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保护它通过胃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到达小肠碱性环境缓慢释放吸收,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在饭中或饭后服,阿司匹林会与食物中碱性物质混合延长胃内停留时间,释放阿司匹林会产生胃肠道副作用。空腹服用可缩短胃内停留时间,顺利到达吸收部位小肠。因此,建议阿司匹林肠溶或肠溶缓释片最好空腹服用。
4、目前使用的阿司匹林剂型主要有平片、肠溶以及肠溶缓释剂型。各种剂型均有不同的特点,长期使用要注意根据剂型特点个体化给药,其中肠溶缓释剂型的优势在于肠道内缓慢释放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肠胃刺激,血药浓度更趋平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对于胡大一教授提出的中国剂量表示赞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出血的患者,提示应有个体化的治疗选择。尽管既往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阿司匹林剂量应在75mg/日以上才能有明确抗栓疗效,但缺乏中国人群剂量探索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根据北大医院老年内科多年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临床经验,阿司匹林40mg/日仍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服用剂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出血风险相关。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应评估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风险。老年人容易出现阿司匹林相关的不良反应,尤应加强评估和监测。建议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个体化选择,服用阿司匹林时严密监测并预防出血,必要时使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对于支架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患者一年内应尽量坚持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日等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一级预防人群,应充分评估获益和风险,强调在获益远超过风险的前提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郭艺芳教授对该手册的撰写过程予以了深切关注,他指出血栓栓塞事件是心血管病致死致残的主要机制之一。长期以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确凿证据表明,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脏性死亡与全因死亡率。因而,阿司匹林被视为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石。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我国指南性文件的相关建议,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最大程度的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风险。国际上各种指南对于阿司匹林用药策略的建议有所不同,我们应以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针对我国人群制定的指南性文件为依据,确定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适宜人群。(本文根据长城会《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手册》发布会内容整理)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