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筹))王骏主任领衔的心内科团队,日前成功地为一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希氏束起搏器,独立完成了上海市首例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手术。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筹))王骏主任领衔的心内科团队,日前成功地为一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希氏束起搏器,独立完成了上海市首例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手术。
希氏束是心房和心室电流连接的中转站,人体心脏搏动是通过类似电线的传导束传导电流,从而使心房和心室按顺序搏动。由于希氏束这个中转站位置非常局限,仅仅数毫米,手术医生在患者开胸的情况下找到它位置都很困难,更何况还要在心脏搏动的情况下将电极准确地定位在此处,其难度甚大。此外,希氏束起搏需要手术医生除了具备起搏器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心脏腔内电生理的理论知识和射频消融操作技巧,加之通常情况下,医院心内科起搏植入团队和心脏电生理团队是完全相对分开的两个部门,长期密切无缝协作也较为困难。
上述这些因素,导致希氏束起搏在心脏起搏领域一直难以普及开展。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单腔还是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或植入在右心室心尖部,或植入在右心室间隔部,但均直接绕开这个中转站,这显然不符合人体心房心室传导的生理学特点。
希氏束起搏是近年来心脏起搏器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一根电极定位和植入在心房和心室电流连接的中转站——希氏束上,起搏该部位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比传统的心室起搏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王骏主任领衔的这支心内科团队,经过不断探索尝试,终于攻克了关键技术难关,率先独立在上海市开展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
9月8日,该团队又成功为一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实施了房室结消融合并希氏束起搏术,这是该院心内科团队继双腔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在生理性起搏领域又一重大技术突破。该例患者,既往因冠心病植入心脏支架,6年前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后出现永久性房颤,近2年因反复心衰发作而反复住院治疗,几乎不能活动,每天卧床度日,尽管患者服用药物,但心室率仍控制不佳。王骏主任多方协调相关科室,参考文献,凭借自己多年的起搏和心脏电生理手术积累,历时数小时,在心内科孙育民副主任的配合下,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