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5)专题报道 点击图片可下载指南原文 1、指南首次指出,DNA分析应是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DNA分析可发现导致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有助于死者家属中心包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 2、指南引入emerging recommendations目前缺乏强有力依据、但之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例如,在诊断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
1、指南首次指出,DNA分析应是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DNA分析可发现导致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有助于死者家属中心包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
2、指南引入“emerging recommendations”——目前缺乏强有力依据、但之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例如,在诊断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复发性昏厥或多态/双向室速、正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且具有ICD置入风险或禁忌症的患者中,可联合使用氟卡胺(Ⅱa类推荐,证据级别C)
3、指南指出,对部分患者可考虑谨慎使用新技术,以替代无效、不可获取或具有禁忌症技术(推荐类别Ⅱb)。如:
a、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置入ICD的成年患者。
b、当静脉通路不畅通时、因感染取出除颤器时,或对于需长期使用ICD治疗的年轻患者,皮下ICD可替代静脉除颤器。
4、具有高心源性猝死风险、可能从ICD中获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识别获得重要推荐。MADIT Ⅱ研究8年随访结果显示,射血分数30%以下或轻度/中度心衰(NYHA Ⅱ或Ⅲ类)的患者从ICD中获益最大。因此新指南推荐,心梗之后6~12周后对左室功能的重新评估非常重要,以评估对置入ICD的必要性。
5、指南还强调对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疾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在相关疾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的筛查。
本消息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制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