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邵耕教授: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医生!(上)

作者:记者 刘娟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5-08-05
导读

          邵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在他60余年忙碌的医生生涯中,邵老一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工作。他医德高尚、严于律己,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92岁的老人,听他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关键字:  邵耕教授 | 医生 

        邵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在他60余年忙碌的医生生涯中,邵老一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工作。他医德高尚、严于律己,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92岁的老人,听他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几十年来,心血管诊疗新技术的发展让人欣喜。但医生在临床中不能过分依赖冷冰冰的仪器,视、触、叩、听的物理诊断基本功不能丢。

        希望年轻医生能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多思考,多创新,将来有一天为人类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医生是最辛苦的职业,但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职业。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医生。

        ――邵耕教授

        “作为一名心脏科医生,物理诊断是基本功。”

        见到邵耕教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邵老一开始便聊起了自己在解放前投身革命的经历。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激烈时,国内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影响全国。那时,邵老是原上海医学院四年级班长,因带头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之后,由于解放区亟需医务人员,他便与当时同样因为参加学术运动被开除的十几个学生一起,跟随中共地下党组织来到晋冀鲁豫边区投身革命,在河南武安(半年后医院迁往山西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与敌人展开面对面斗争。

        回忆起当时的医疗条件,邵老只用“艰苦”二字来形容。那时医院设备虽然简单,各种操作却很规范。邵老在医院一待就是3年,接诊的主要是传染病和地方病患者,如天花、黑热病(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地方传染病)、梅毒、疟疾、骨软化症等。当时条件所限,只能进行很简单的化验,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触、叩、听进行疾病诊断。那时练就的坚实物理诊断基本功对邵老影响巨大,他以后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都从中受益。

        邵老略沉重地说,现在临床上大多是仪器检查占主导,即使在一些大医院,许多年轻医生的物理诊断基本功也让人担忧。

1991年,北京阜外医院溶栓会议,邵耕教授发言中

        有人说,是因为新技术和新仪器发展太快,造成了医生物理诊断基本功的下降,但其实在国外并非如此。相反,国外医生有了先进仪器辅助后,反而会思考如何提高物理诊断水平。

        邵老接着讲了一个令他至今难忘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有一位美国旧金山大学的老教授到原北大医院查房。当时有一位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心衰患者。老教授通过颈静脉视诊,指出患者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当时整个科室的人都非常意外,因为他们在反复心脏听诊中并没有发现三尖瓣区杂音。后来,这位教授说,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是没有杂音的,但可以通过颈静脉“搏动”确诊,即心脏收缩时,颈静脉明显充盈;心脏舒张时,颈静脉塌陷。后来,超声检查(通过双氧水产生气泡)证实了这位老教授的诊断是正确的――心脏血流中的气泡在收缩期回流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舒张期又回流到右心室。邵老说,这次查房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意识到国外并未因为有了先进的检查手段而荒废物理诊断,而是帮助改进了物理诊断,这促使他更加重视物理诊断的学习。邵老认为,作为一名专业的心脏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物理诊断技能,因为这是重要基本功。面对患者,医生首先应进行视、触、叩、听,通过物理诊断确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进行更深入的检查,而不应该“撒大网”,无的放矢。

        “心导管技术的引入对先心病外科手术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邵老介绍,国内的心导管技术是由北京协和医院黄宛教授从美国引入的。黄教授1947年到美国学习,主攻心电图和心导管技术,解放后回国。1955-1956年,黄教授受原卫生部委托,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心导管技术学习班,并担任主讲。当时全班共有来自全国的十几名医生代表参加学习,主要教授内容是右心导管技术,左心导管技术还未开展。邵老代表原北京医学院参加了学习班,与他同期参加学习的还有翁心植教授、陈灏珠教授等。培训结束后,接受培训的医生就回到各自医院,带头开展心导管技术,中国的心导管技术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发展的。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都离不开心导管技术。邵老说,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只有心电图。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断,医生只依靠心电图和体征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心脏外科根本无法开展。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开展,先心病的诊断水平大幅提高,心脏外科手术也随之展开,这是心导管技术带来的最重要改变。另外,右心导管技术还可以用来监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但由于右心导管技术的实施需要X光辅助,操作受限,后来逐步被漂浮导管取代。尤其是今天,随着超声心动图、磁共振等检查的发展,右心导管的应用就更少了。但在当时,右心导管技术对先心病手术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邵老认为,黄教授对国内心导管技术的发展贡献是极大的。

        邵老还记得,当时实施一次心导管术相当困难。先心病的诊断需要从上腔动脉、右心房下部、右心室上部、肺动脉等多个部位取血,然后分别测定血氧饱和度,并测量心内各部血压。在邵老的印象中,测定血氧饱和度的标本制作全靠医生自己动手,做1例心导管术检查就要耗费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邵耕教授: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医生!(下)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