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心血管

胡大一:弥合裂痕,迎接挑战

作者:陈芸 来源:心在线 日期:2015-08-03
导读

支架、消融、封堵、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我们对技术的掌握日趋成熟。那么未来,心血管领域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每一个医生 思索。8月1日上午,在第十七届心律学大会(CHRS)上,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带来"弥合裂痕,迎接挑战"的演讲,发人深省。

关键字: 胡大一 | | 支架 | 消融 | 封堵 | 药物

胡大一教授在报告现场

NCD日趋严峻,防与治裂痕凸显

胡大一教授指出,"弥合裂痕"为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应对挑战"指应对非传染性(NCD)疾病的严峻挑战。

在过去,为了首要解决传染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建起防疫站、疾控中心等,无形中导致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分家"。然而,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这样的模式弊病日渐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之间裂痕日益加深。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为例,其源头是不良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治疗是一级预防的基石,二级预防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是:医生"坐堂行医、等人看病","前不管、后不防",较少重视生活方式治疗措施。在预防医学领域,大量临床医学研究成果、技 术、证据、指南,难以用于临床,价值得不到体现。医疗保险方面,生活方式治疗的保险付费机制尚未形成,以心肺肾为代表的脏器康复服务/二级预防无医保支 持。

建立创新体系,实现3个颠覆

针对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弥合防和治的裂痕?如何架起 与行为改善的桥梁?如何将生活方式治疗融入临床实践?胡大一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实现3方面的颠覆。

第一,医学目的。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才是公平和公正的医学。因此,我们需要把医学发展的优先战略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第二,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环境)、生物和心理综合的医学模式。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病变。曾经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 征服病因单一、因果关系明确、有明确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时非常强大,但在面对危险因素复杂、个体差异明显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时,就显得无奈与苍白。

第三,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目前的医疗服务链是"断裂"的碎片式体系。在心血管领域,很多地方仍然是"只卖汽车,没有4S店",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建立"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落实5个处方,圆脏器康复"中国梦"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我国已呈现"堰塞湖"现象。整个社会人口快速老龄化,但由于预防薄弱,患病逐渐年轻化,使得患者数量剧增,带病生存的人群不断扩大。--但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

回顾美国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卒中四大疾病也是挤满了各大医院的急诊室、监护室,严重占用医疗资源。然而,通过 积极有效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变,到了2011年左右,虽然患病人数仍然在增加,但大多数患者已经实现在家管理疾病,不会反复急性发作,或者快速进入疾病终末 期。

胡大一教授强调,在心血管医学发展转型方面,要重视几个要点:从片面追求医院规模到重视医学价值,从一味追求手术、支架数量到重视医疗安全和质控,从疾病发作后的干预到早期预防康复。

具体来说,我们要通过大办慢病管理的"4S店",落实5个处方,即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限酒。以患者为中心,组建新型的管理团队,包括临床医生 领导下的护士、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和志愿者、患者家庭成员等,实现疾病全面、全程管理的服务和关爱模式。最终实现以心肺肾为代表的脏器 康复"中国梦"。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