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损伤分级 心肌梗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团队,原创性地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损伤的全新分级标准,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PLoS One. 2015 Jun 19;10(6):e0130158.)。(相关报道请见MI后分级新标准专题其他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李勇教授对何奔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首先给予
心脏损伤分级 心肌梗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团队,原创性地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损伤的全新分级标准,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PLoS One. 2015 Jun 19;10(6):e0130158.)。(相关报道请见“MI后分级新标准”专题其他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李勇教授对何奔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首先给予了充分肯定。
“何奔教授率领其团队,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采用最先进心脏磁共振(MRI)影像技术,评估心肌梗死(MI)组织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基于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何奔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评估AMI预后的临床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显著区别于既往基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Killip分級或纽约心功能(NYHA)分級,也不同于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指导AMI救治及预后判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李勇教授
李教授指出,影像技术的进步、MRI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使得精确评价心肌损伤范围成为可能。MRI的另一优势是可以确认坏死心肌组织,而超声心动图无法区别冬眠心肌与坏死心肌。当然,基于MRI的全新分级标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最明显的是不如超声心动图便捷。
李教授建议,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国内具备足够条件的医院或心血管中心应组织建设包括流行病学家、统计学家、心脏影像学家(MRI和超声心动图)和临床心脏病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开展设计严谨、实施规范、病例样本量足够、数据收集完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且,研究应预先设定亚组分析或子研究,以回答更为细节的问题,例如:
•行心脏MRI的最佳时机?
•是否一次检查就足够?
•MRI是否需要动态随访?
•不同分级患者的临床处理策略是否需要调整?
•如果MI之后第1天、第3天、一周时分级发生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在多中心大队列前瞻性随访研究成功开展之后,如果预先设计、严格实施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证实该全新分级标准的准确性,那么必将影响目前AMI评估和诊治标准的修订,亦是中国学者对人类重大健康问题的巨大贡献。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