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HRS)科学年会近期公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于心外膜脂肪垫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心脏搭桥(CABG)术后房颤风险率。该研究同时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该研究是一项小型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者入组了60例患者,随机选取其中30例接受术中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干预,另30例
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HRS)科学年会近期公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于心外膜脂肪垫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心脏搭桥(CABG)术后房颤风险率。该研究同时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该研究是一项小型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者入组了60例患者,随机选取其中30例接受术中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干预,另30例接受生理盐水对照处理。患者均有植入式心电监测器(ILR),研究者预计在第3、6、9及12个月分别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3、9及12个月时房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心率变异性(HRV)方面,两组均有显著变化,且两组患者HRV在6个月时均恢复基线水平,不同点是对照组HRV在一个月时即开始趋于正常。从总体情况来看,肉毒杆菌毒素可以显著控制CABG术后房颤发作、降低其风险率。
为什么选择心外膜脂肪垫作为给药靶点?
术中在心外膜脂肪垫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显示出理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心外膜脂肪垫作为给药靶点,是因为该处能分泌前炎性细胞活素且存在支配迷走神经的神经结丛,而且已往的消融术也常常以此为靶点。
研究者指出,肉毒杆菌毒素在术中很可能启到“神经重塑性消融作用”,而不是传统的“神经破坏性消融作用”,总之肉毒杆菌毒素作用应该是可逆的。另外,患者很可能出现自发性心房重塑,而肉毒杆菌毒素阻滞了这一过程从而减轻了患者房颤负担。
研究者同时提醒需注意肉毒杆菌毒素潜在的长期毒性作用,例如药物相互作用等。
赞扬声中继续前进
事实上,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最新研究直接使用“真正意义上的毒药”去解决一种难治性房,这不仅仅是一项新想法了,而更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变革。
该研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山间医学中心John D Day博士表示,“很难相信哪种消融术或药物治疗的术后房颤控制成功率能接近100%,但肉毒杆菌毒素似乎做到了。”而且这种干预很简单,所需平均时间仅为11分钟。
最后,专家组希望研究者进一步开展大型临床研究阐述这一问题。
原文链接:Botulinum Toxin Long-Term Benefit Against Post-CABG AF Intrigues, Baffles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