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孔祥清教授谈中国介入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刘娟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日期:2015-03-23
导读

         在今天上午的介入创新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就介入创新的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如何进行转化研究、怎样加快医疗器械审批、介入创新如何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据孔祥清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国开始鼓励主动创新,但目前中国的医疗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关键字:  CIT2015 | 孔祥清 | 中国创新 

        在20日上午的介入创新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就介入创新的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如何进行转化研究、怎样加快医疗器械审批、介入创新如何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孔祥清教授也向国内外同道阐述了目前中国介入创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孔祥清教授说,中国自古就不乏创新,但主要是以被动创新为主。什么叫被动创新?从古代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到近代“两弹一星”的诞生,几乎都是出于政府和领导者的需求才产生。而国外大多是主动创新,这是与既往中国创新最大的不同。

        据孔祥清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国开始鼓励主动创新,但目前中国的医疗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观念问题。医疗创新的源泉是一线医务工作者,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医生没有创新想法。一是没有动力,二是中国患者多,医生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钻研,也就没有想法。

        第二,体制问题。首先是法律问题没有解决,中国规定医生的创新和发明要依附于政府和医院,产权也大部分属于国家和医院,如果医生个人发明了创新产品而没有把产权问题解决好,就会受到法律的干预,这样就给个人在创新成果的转化上造成阻碍。这是目前一定要克服的巨大问题,国外医疗创新在这方面就比我们做得好。

        第三,平台问题。中国目前缺乏转化平台,医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产生想法,但医生不是工程师,不是技术人员,很多情况下只是“单相思”,即使有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转化成产品,同时也会造成对医生创新积极性的打击。

        孔祥清教授说,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中国目前的创新形势还是令人鼓舞的。首先,国家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拿今年两会来说,创新是最主要的主题。国家正在鼓励大众创新,相信在未来的5年内全国的创新工作一定会进行得轰轰烈烈。其次,中国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不是其他国家可比,我们有足够的容量来带动创新。再次,政策的倾斜。国家未来会针对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所以医疗科技创新目前正处于整个国家的创新机遇下。当然具体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面临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目前国内规定凡是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发明和创新都属于“职务发明”,产权只有相当一小部分属于个人。

        孔祥清教授最后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介入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一,要充满信心,中国人勤劳聪慧,从来不乏创新精神;二,要明确国内开展介入创新的优势,包括人口优势、患者优势、劳动力优势;三,医生在工作中要慢慢培养自己做个有心人,善于琢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四,医生要有一帮朋友,要把想法转化成技术和产品,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五,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严谨科学的原则。最后,在介入创新推进的过程中,医生要打破固有思想“,医生”和“董事长”这两个角色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有交集的。

CIT2015专题报道!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