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CIT推出的重点及亮点学术活动之一,CIT 2015继续设置了“CIT青年医师研究奖”,以发现及鼓励在心血管介入临床和研究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青年医师,促进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经过前期的过关斩将,最后入围决赛的3名优秀青年医师分别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田进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张瑶俊。
作为CIT推出的重点及亮点学术活动之一,CIT 2015继续设置了“CIT青年医师研究奖”,以发现及鼓励在心血管介入临床和研究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青年医师,促进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
经过前期的过关斩将,最后入围决赛的3名优秀青年医师分别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田进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张瑶俊。在今日的决赛现场(10:15-10:55,一层多功能A厅),他们将一决高下!
科研与临床,相得益彰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田进伟
很荣幸入围“CIT青年医师研究奖”决赛,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作为一名青年医师,我在科主任及导师于波教授带领下,从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开展研究之初,我时常觉得非常困扰——科研与临床难以平衡。我身边不少青年医师为了不“影响”临床工作,彻底放弃了科研。我也常在众多医学论坛中与同道讨论这一问题。
后来在于波教授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我发现如果课题来源于临床工作,科研与临床就能巧妙结合。科研助我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让我对临床工作中的某些疏忽恍然大悟,科研成果也可以转化为临床实践。学医绝不是简单“拿来主义”,需要多渠道掌握最新实证依据,因此临床离不开科研。医生成长不易,开展临床研究是培养具有批判和创新思维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十年,中国冠脉介入治疗经历了从数量至质量的全面飞跃,为我们青年医师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绝佳环境。再次感谢CIT!希望各位参会者今年都能满载而归。
介入心脏病,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吴轶喆
介入心脏病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很幸运能在学习之初就加入由葛均波院士带领、实力雄厚、引领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潮流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过去8年的每一天,我在这个平台上逐渐成长,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每位术者的言传身教,感谢他们为我介入技术日趋成熟所付出的努力。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对我来说既是磨练,更是宝贵的财富。
CIT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介入心脏病学大会,能从全国各地青年医师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我觉得非常荣幸和自豪。而在我背后,是一个以年轻医师和研究生为主、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既承担临床任务,也开展介入相关基础研究。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入围决赛不仅是对我个人、也是对我所在团体的肯定,是鞭策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前行的动力。明日的决赛,我会全力以赴。
在介入心脏病学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努力,自信面对各种挑战,力争早日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大师。
我的5点科研心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张瑶俊
2013年我初次参加“青年医师研究奖”,至今记忆犹新:全国各地青年医师研究百花齐放,国际评委团队点评鞭辟入里。虽未获奖,但犹记陈绍良教授的鼓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这几年通过不懈努力,我在心血管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收获: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和《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共3篇。目前我正在参与几项知名专家牵头的研究项目,同时承担《欧洲介入》(EuroIntervention)等国际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任务。
关于科研工作,我有几点心得想与同辈探讨和分享。第一,勤奋:做好任何研究的根本。第二,自信、永不放弃:青年研究者的灵魂。第三,团队合作:科研工作的纽带。第四,怀疑精神:科研之必需。第五,严谨:最基本、最重要的科研素养。
一路走来,我特别想感谢我的良师益友:陈绍良导师、Patrick Serruys导师、徐波教授、韩雅玲院士、高润霖院士,以及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