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陈先生是一名营业员,一次在工作中与顾客发生激烈冲突后被扣罚奖金,本人为此烦恼失眠。1个月后的一天,陈先生半夜突发头晕、头痛、呕吐、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到一家区级医院急诊就诊,发现其血压骤升至180/110mmHg,心率140次/分,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当时被诊断为“高血压脑病、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经过给氧输液等对症治疗后……笔者会诊后,将诊断改为“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
笔者曾请询问沙列教授,上海发现急性心梗患者的表现是以急性焦虑为主,而以美国和欧洲7国协同研究的SADHART试验中却发现都是抑郁症,这是为什么?沙列教授表示,美国和欧洲7国研究的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心内科治疗1个月,症状稳定后才交给精神科医师开始研究的,而上海报告的病例是在急性心梗发生后当天,由心内科医师进行调查的。因此,可以认为急性心梗患者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是焦虑症,而1个月以后的表现才是以抑郁症为主。双心医学还是行为心脏病学?
如前所述,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50%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45%心血管病患者伴有抑郁。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性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处理不当可导致疾病恶化。由于牵涉到两个学科,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导致过度进行冠脉造影、安装支架等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却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痛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概念。
双心医学指的是心血管内科、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其重视诊治心血管疾病及同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双心”健康,追求心身完整,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关爱环境、心理支持和治疗,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同时,由于避免了过度检查和对心理疾病的误诊,深受患者赞许。
双心医学同时解决了患者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医疗质量,但其仅涉及四大健康基石之一的心理平衡,而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极为重要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以及戒烟限酒三大健康基石均未涉及,而行为医学却包含了膳食行为、运动行为、烟酒行为和心理行为,因此,笔者十分赞同纽约洛维斯基(Rozanski)教授提出的“行为心脏病学”(BehavioralCardiology),因为行为心脏病学这一名词涵盖了四大健康基石的全部内容。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