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陈先生是一名营业员,一次在工作中与顾客发生激烈冲突后被扣罚奖金,本人为此烦恼失眠。1个月后的一天,陈先生半夜突发头晕、头痛、呕吐、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到一家区级医院急诊就诊,发现其血压骤升至180/110mmHg,心率140次/分,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当时被诊断为“高血压脑病、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经过给氧输液等对症治疗后……笔者会诊后,将诊断改为“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
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看出,同时治疗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患,并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美国学者报告,在近期死亡的230万人中,其真正的死亡原因为,19%死于烟草,14%源于饮食不合理和缺少运动,22%由于心理障碍,以上的死亡原因占死亡人数的45%。也就是说,有45%的死亡原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加以解决。从这里即可以看出双心医学(心血管和心理)与行为医学(饮食行为、烟酒为、运动行为与心理行为)的重要性。心脏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高,但医师识别率低1993年,时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指出,在以胸闷胸痛、心慌气急为主诉的患者中,很多单纯按照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并不能解决问题,调查后发现,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症状仅为表面现象,而其本质却是焦虑、紧张、恐惧以及闷闷不乐等心理症状。临床上,这类患者占了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诉患者的一半以上,但是心血管专业的医生仅能识别出其中的15.9%,误诊率高达84.1%。
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大城市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门诊中,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9.97%,医师仅能识别出其中的24%,误诊率达到76%。
通过上面两个病例可以看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包括了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研究显示,在真正达到这四大基石的要求后,也就达到了和谐,可使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0%,肿瘤的发生率降低33%,可使国人的预期寿命延长2年以上;从整体上说,可使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率减少33%~55%,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焦虑或抑郁
在上海对伴或不伴心理障碍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进行的一项随访显示,伴或不伴心理障碍,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差异。具体结果如下。
甲组30例患者,伴有显著的烦躁和焦虑症状;乙组5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和心梗面积与甲组具有可比性,但不伴有烦躁和焦虑症状;两者随访的结果分别是:①甲组患者胸痛严重,每天应用哌替啶3支以上的占84%,而乙组仅为29%;②甲组患者心梗范围扩大的达到1/3,乙组为0;③甲组患者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达到86%,而乙组为32%;④甲组患者的死亡率达到53%,而乙组仅为4%。可见,与不伴烦躁焦虑症状的心梗患者相比,伴有严重烦躁焦虑的心梗患者,其症状和预后要严重得多。
2003年纽约的沙列(Sarel)教授报告,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伴有抑郁症,给予舍曲林治疗16周,结果显示,舍曲林可有效治疗心梗伴有抑郁症的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好。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