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北京天坛医院 缪中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小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程忻 董强 发自美国纳什维尔 201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2015)于2月11-13日在美国纳什维尔举行。2月的纳什维尔,天气有些寒冷,但是从全世界赶来的卒中领域专家学者们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老友相见,互致问候,但更关心的是即将公布的几项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结果。虽然之前对结果已经有所了解,但2月11日
缺血性卒中其他研究:百花齐放
来自韩国国立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的郑(Han-GilJeong)博士在本次大会上作了题为“单个小皮质下梗死早期神经功能加重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的报告。
该研究入选患者的标准为发病48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明确的穿支动脉病灶、直径≤20mm、相应动脉狭窄≤50%、无房颤。该研究最终共入选587例患者。研究者每4小时检测一次患者的NIHSS,至少每天检测,把NIHSS增加≥2分、急性期神经影像学研究NIHSS意识评分增加≥1分、运动评分增加≥1分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即使NIHSS无法评分)作为神经功能加重的指标。研究的影像学指标除了动脉狭窄≤50%外,还包括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脑白质高密度、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个小的皮质下梗死早期神经功能加重相关的影像学指标包括相应动脉狭窄≤5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脑白质高密度、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与神经功能加重无相关性。
笔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认为,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临床实践很有意义,对于指导临床医生预测神经功能有轻微障碍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是否加重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如何对急性期小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溶栓治疗等。
重度卒中急性期治疗荟萃分析
该研究是对IMSⅢ和MRCLEAN研究中重度缺血性卒中亚组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入组患者需符合NIHSS≥20分、治疗前CTA显示有大动脉闭塞和颈内动脉闭塞、发病3小时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结果显示,与单独静脉t-PA溶栓治疗组相比,经静脉t-PA溶栓治疗后再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90天的神经功能结局有明显改善,死亡率没有增加。结合以往类似研究,笔者(李小刚教授)认为该研究对临床有重要提示作用,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如何选择适合血管内治疗的严重卒中患者很有帮助。
血管内和药物治疗对比荟萃分析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库雷希(AdnanQureshi)博士报告了一项针对174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比的荟萃分析研究。研究者在MEDLINE上检索了2000-2015年间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和药物治疗的研究,筛选出包括IMSⅢ、SYNTHESISPLOT、SYNTHESISEXPANSION、MRCLEAN和MR-RESCUE等在内的8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8项研究均为血管内治疗与单独静脉t-PA溶栓治疗的对比。但需要指出,以上研究中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大多在静脉t-PA溶栓治疗后进行。
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患者的3个月独立神经功能状态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血管内治疗组中在发病0~8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有30%以上的观察指标具有更佳比值比(OR)。笔者(李小刚教授)认为,此荟萃分析还提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明确适合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条件。
■后记
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
本次会议最出彩的人物应该是Goyal博士,他同时是ESCAPE和SWIFTPRIME两项研究的联合负责人,在大会开幕式上两次登台亮相发言,非常荣幸的是笔者邀请到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之一梅农(BijoyMenon)博士共进早餐,期间就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很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了他成功的经验。Goyal博士对在中国已经开始的EAST研究非常关注,表示该研究在中国的实施非常重要,世界期待看到血管内治疗技术是否适合中国患者。同时他也愉快接受邀请,表示将与这几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在今年天坛国际会议(2015年6月26-28日)上与中国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建议在大会期间举办学习班,以便更好地讲授研究经验。
点击进入>>>2015国际卒中大会(ISC)专题报道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