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房大、房颤持续时间长、左房-肺静脉嵴部厚的患者较易复发,在术前应成功考虑这些因素。同时术前测定BNP、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清学指标有利于预测房颤消融的效果。术中有意识地寻找自主神经节进行消融有助于提高成功率。肺静脉隔离后即可应用腺苷有利于寻找电位可能恢复的潜在靶肺静脉。
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根治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首选治疗策略。从目前世界上各大心脏中心公布的房颤消融数据来看,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均在80%以上,持续性房颤稍低。一项公布于2010年的含世界范围内182个著名电生理中心共计1万余房颤患者的临床调查显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频繁发作并且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进行消融后,在平均18个月的随访时间内,83.2%的患者维持窦律。然而,83.2%的成功率是两次甚至三次手术后才取得的。房颤消融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是限制这项手术进一步推广的重要问题。
目前房颤消融的主要策略是三维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肺静脉隔离被认为是房颤消融的基石。然后,隔离后左房-肺静脉电传导即刻或术后恢复是房颤复发的主要原因。房颤复发的患者中,二次手术发现,90%的复发患者至少存在一根原本在第一次手术中已经被隔离的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寻找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预测指标对于优化房颤消融的适应症、准确预测导管消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问世,现总结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预测指标主要包括如下:
(1)左房直径、容积或压力: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均得出左房直径、容积或压力是预测左房-肺静脉电位是否恢复、房颤导管消融效果的重要指标。江洪等早在2006年就总结出:左房直径是导管消融后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左房直径、容积或压力增加导致左房和肺静脉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明显,同时增大了导管操作的难度,是左房-肺静脉电位的重要原因;类似的指标还包括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
(2)房颤的类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是预测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显示这两种类型的房颤患者左房-肺静脉电位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易恢复;
(3)应用腺苷后电传导恢复: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在肺静脉隔离后即用腺苷来诱导肺静脉电位恢复,从而早期识别术后可能恢复的肺静脉。已有研究证实,术中腺苷能诱导电位恢复的肺静脉预示着术后肺静脉电位恢复和房颤复发。因此,早期识别这种具有潜在电位恢复可能的肺静脉并在术中进一步隔离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因素。腺苷诱导肺静脉电位恢复的机制是:腺苷逆转了射频损伤造成肺静脉膜电位的去极化,进而使肺静脉正常除极、复极功能恢复。由于腺苷的代谢极快,往往只有数秒或10余秒,完全代谢后肺静脉电位亦随之消失,因此限制了术中进一步的标测。有学者尝试了在应用腺苷的同时加用dipyridamole,后者可以延缓腺苷的代谢,为进一步标测和消融潜在的靶肺静脉争取了时间;
(3)左心耳-肺静脉嵴部的宽度和厚度:这个部位是左侧肺静脉隔离的难点,原因在于导管难于固定,消融能量难以造成透壁损伤。该嵴部越窄、越厚,肺静脉电位越难隔离,并且术后较易恢复;
(4)术中出现迷走反射:术中出现迷走反射是导管消融预后较好的预测指标。有研究显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高频成分(HF,反映副交感活性)降低可独立预测术后无复发;
(5)血清指标:例如BNP、内皮素、超敏-C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FT4、YKL-40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左房的炎症或纤维化,而炎症和纤维化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指标也能预测左房-肺静脉电位恢复和房颤复发;
(6)其他:包括代谢综合征、高龄等,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通过影响左房的电生理性质发挥作用。
综上,左房大、房颤持续时间长、左房-肺静脉嵴部厚的患者较易复发,在术前应成功考虑这些因素。同时术前测定BNP、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清学指标有利于预测房颤消融的效果。术中有意识地寻找自主神经节进行消融有助于提高成功率。肺静脉隔离后即可应用腺苷有利于寻找电位可能恢复的潜在靶肺静脉。
专题链接:http://zt.cmt.com.cn/zt/cafs2012/index.html
阅读更多心血管科内容:http://circ.cmt.com.cn/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