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结果(Patel MR, et al. N Engl J Med 2011:883-91)表明,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或者体循环动脉栓塞事件而言,Rivaroxaban(利伐沙班)20mg/日的效用不低于华法林,同时该组的颅内出血即致死性出血事件稍低于华法林。而口服凝血酶直接抑制剂——Dabigatran(达比加群),作为前体药物,不依赖于肝P450细胞色素酶的代谢,无需检测INR。RELY研究表明150mg/
心房颤动,作为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种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于成年人中的总发生率平均为0.9%,且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50岁以上人群为2.2%,而80岁以上人群为9%(ATRIA,2001)。
房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美国发生的脑卒中14%与房颤有关,据Framingham研究(USA)结果,瓣膜病性房颤脑卒中危险率为17.56%/年,非瓣膜性房颤为5.6%/年。而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严重的个体健康问题及巨大的社会危害,由于其通常可形成较大的栓子,所以较原位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影响程度更大,其致残率可高达44%,而致死率为63% 。
关于其危险因素,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但可以较为明确的是既往血栓栓塞事件(脑卒中、TIA、体循环动脉血栓)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高危因素,而中危因素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 、高龄(≥75岁)、左心室功能下降(LVEF≤35%)等。具有一个高危因素或一个以上的中危因素即应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抗凝治疗,其目标抗凝强度范围:INR2-3。国际上90年代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如AFASAK、BAATAF、CAFA、SPAF和SPINAF以及ATRIA研究等,证实抗凝治疗(华法林)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减少68%,病死率下降33%,复合终点事件(脑卒中、周围动脉栓塞、死亡)共降低48%;出血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多(约0.5%/年),而血小板抑制剂阿斯匹林预防作用尚不肯定,较大剂量(325mg)时总有效率为36%。
关于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标准的抗凝治疗首选华法林,但是其限制因素有很多,例如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大、受饮食药物影响大、需要对抗凝强度进行持续密切监测等,严重制约了华法林的广泛使用,从而是很多需要抗凝的患者望而却步,无法得到足够强度的治疗。
此外为血小板拮抗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DP受体阻滞剂)和新型抗凝药物,主要包括Xa因子抑制剂与凝血酶直接竞争性抑制剂,代表性药物为Rivaroxaban(利伐沙班)与Dabigatran(达比加群),二者均为口服药物,且无需监测INR。
目前研究结果(Patel MR, et al. N Engl J Med 2011:883-91)表明,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或者体循环动脉栓塞事件而言,Rivaroxaban(利伐沙班)20mg/日的效用不低于华法林,同时该组的颅内出血即致死性出血事件稍低于华法林。而口服凝血酶直接抑制剂——Dabigatran(达比加群),作为前体药物,不依赖于肝P450细胞色素酶的代谢,无需检测INR。RELY研究表明150mg/110mg Bid,预防中风与血栓栓塞的效能与华法林相当。并且迅速得到临床应用的认可,European Medicine Agency 批准用于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同时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号召用来替代华法林。2010年10月经FDA批准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同时由于RELY(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Long-Term Anticoagulation Therapy)的研究结果重要性,直接推动了ACC/AHA/ESC针对达比加群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指南的重点更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
表1. 脑卒中风险因素分层评估
ACCF/AHA/HRS |
CCS |
ESC |
|
CHADS2=0分 |
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或不干预 |
采用CHA2DS2-VASC进一步评分 |
CHADS2=1分 |
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达比加群 |
达比加群/华法林或阿司匹林 |
采用CHA2DS2-VASC进一步评分 |
CHADS2≥2分 |
华法林或达比加群 |
达比加群或华法林 |
抗凝 |
CHA2DS2-VASC |
- |
- |
0分:不干预 1分:抗凝或不干预 ≥2分:抗凝 |
图1. 抗凝药物研发的主要作用途径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