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随诊间血压变异对高血压预后影响小

作者:范伟伟译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2-07-11
导读

         来自意大利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心血管转归与治疗后平均诊室或日常活动收缩压相关,而不与随诊间诊室或24小时血压变异相关。因此,当血压(BP)小幅升高时,随诊间不一致的血压控制对预后重要性远不及长期平均血压水平。研究于2012年6月28日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

  来自意大利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心血管转归与治疗后平均诊室或日常活动收缩压相关,而不与随诊间诊室或24小时血压变异相关。因此,当血压(BP)小幅升高时,随诊间不一致的血压控制对预后重要性远不及长期平均血压水平。研究于2012年6月28日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

  既往报道证实,在高心血管风险、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随诊间血压(BP)变异性相关。研究旨在评价随诊间血压变异是否对轻中度、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患者的治疗目的在于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防止或延缓器官损害的进展。

  研究分析了来自欧洲拉西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ELSA研究)的汇总数据。ELSA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随访4年的临床试验,评价拉西地平比阿替洛尔对超声评价颈动脉IMT的治疗效果。研究应用治疗期间平均收缩压的变异系数(CV)或标准差(SD),评估血压变异性,平均收缩压分别获取于6个月(诊室血压)和12个月(24小时血压)时间间隔(分别为1521和1264例)。

  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表明,治疗期间平均诊室或24小时收缩压,但并非收缩压CV或SD,与结束颈动脉IMT治疗相关。IMT随着平均治疗诊室或24小时收缩压从最低到最高四分位数的递增而逐步增加(校正后P-trend为0.046和0.048),但不随SBP的CV或SD四分位数区间产生相似变化。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也表明,平均BP,而非变异指数与心血管结局相关。

  链接: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