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随着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的发展,肺血管界已把肺循环—右心视为一体,对肺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左、右心及其功能上,于是右心体系的概念逐渐形成。该体系包括右心、右心—肺循环一体、左右心相互依赖、心室间隔作用及心包束缚等。该概念的提出不仅会让人加深对整体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理解,解释一系列临床现象,还会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治疗。
近10年来,随着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的发展,肺血管界已把肺循环—右心视为一体,对肺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左、右心及其功能上,于是右心体系的概念逐渐形成。该体系包括右心、右心—肺循环一体、左右心相互依赖、心室间隔作用及心包束缚等。该概念的提出不仅会让人加深对整体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理解,解释一系列临床现象,还会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治疗。
右心室结构
解剖学右心室的定义不是其位置或连接,而是其结构。最能区分解剖学右心室同左心室或不确定心室的形态学特征是:
●相对于二尖瓣前叶,三尖瓣隔瓣更向心尖呈线状缠绕
●存在调节束
●有三个以上乳头肌
●有附着于心室间隔的乳头肌,三尖瓣呈小三叶形
●有粗乱的肌小梁。
右心功能
右心室收缩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与左心室串联,其收缩呈顺序性,始于右心室入口和小梁肌,止于漏斗部。
右心室收缩经过三个不同的机制完成:① 游离壁向内运动,产生风箱效果;② 纵行肌纤维收缩,长轴变短,三尖瓣环拉向心尖;③ 左心室收缩牵拉右心室游离壁。
右心室纵向缩短大于横向缩短,因此,超声心动图以测量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来替代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与左心室不同,扭曲和旋转运动不太参与右心室收缩。然而,右心室有较大的表面—容量比,射出相同搏出量时仅需要较小向内运动。
右心室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内压较低,游离壁呈双期供血,由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提供。与左心室比较,右心室有较低的容量/表面积比及较高的顺应性,适合接受大量血液而压力变化不明显。因此右心室应对急性超负荷或心搏量下降首先是扩张,最后衰竭。反之,慢性肺动脉高压超负荷时,恒定的适应反应是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室间隔变平,冠状动脉灌注受损。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与低阻抗、高扩张性的肺血管系统相连接。与体循环系统比较,肺血管的阻力较低,肺动脉扩张性较大,周围搏动波反射系数较低。正常时,右心室压力明显低于左心室,右心室的压力曲线呈早期达峰后迅速下降,与左心室压圆形轮廓不同(图)。由于右心室收缩压迅速超过较低的肺动脉舒张压,使得右心室等容收缩时间缩短。仔细分析血流动力学曲线和流体动力学发现,收缩末血流可持续到心室—肺动脉负压阶差时期,该期称作伸出间期,其形成可用流出道内的血液冲力来解释。
心脏动力学
1. 最大弹性反映右心室的收缩性 左心室收缩末的压力—容量关系大致呈线性,其斜率认为是心室的弹性,独立于负荷,因此心室弹性是最可靠的收缩性指标。有趣的是,尽管右心室的几何学和血流动力学明显不同于左心室,但同样遵从时间—变化的弹性模式。由于右心室压力—容量曲线的不同形状,其最大弹性较左心室压力—容量收缩末弹性能更好地反映右心室的收缩性。
虽然右心室最大弹性是右心室收缩性最可靠的指标,但一些研究显示其时间—弹性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如非线性,斜率值变异及后负荷依赖。
2. 右心室后负荷 表示在射血过程右心室须克服的负荷,与左心室相比右心室对后负荷变化有高度敏感性。虽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肺血管阻力(PVR)是最常使用的后负荷指标,但PVR不可能反映心室后负荷的复杂性质。比较完善的模式应充分考虑肺血管阻抗的静态和动力部分,以及潜在的瓣膜或腔内阻力成分。
3. 右心室前负荷 表示收缩前存在的负荷,在生理范围内增加右心室前负荷,依据Frank-Starling机制可改善心肌收缩性,超过生理限度,过多的右心室容量负荷可挤压左心室,并通过心室相互依赖机制损伤整体心室功能。
充盈时间同样是心室前负荷和心室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右心室遵循力—时间关系,在较长的充盈期后搏出量增加超过基线值。根据肌节长度—压力曲线关系,右心室的顺应性比左心室大,同样,心包对壁较薄、更具顺应性、低压的右心室有更大的束缚。
■ MRI用于右心评估
近年来由于各学科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不少的进展,以磁共振检查为基础可验证一些简便易行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磁共振成像(MRI)具以下优越性:良好的右心室成像,无须几何学假设,能准确地评估容量、血流及质量,可行鉴别诊断,可联合肺血管成像,并能进一步改善我们的观察。因此MRI也是针对肺动脉高压、右心的综合性研究工具,用于血管造影、结构、功能、灌注及分子影像学等领域。
已用的或在研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有:① 右心室功能面积改变;② 右心室整体变形;③ 右心室游离壁变形;④ 右心室长轴高峰收缩期变形;⑤ 三尖瓣环平面位移;⑥ 三尖瓣环心肌组织最大收缩速率;⑦ 等容加速度;⑧ 右心室心肌性能指标;⑨ 右心室射血分数。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