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学会(AHA)2011年会设有七大领域议题——心血管影像学、流行病学和预防、遗传学和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与心衰、心导管与外科技术、血管疾病。其中,流行病学和预防议题所占比例最大,可谓是本届AHA年会的“大事”。半数心血管死亡的预防归功于危险因素控制,而仅有7%缘自心脏介入和外科手术。挽救人类生命的,不是费用高昂的介入技术,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1年会设有七大领域议题——心血管影像学、流行病学和预防、遗传学和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与心衰、心导管与外科技术、血管疾病。其中,流行病学和预防议题所占比例最大,可谓是本届AHA年会的“大事”。半数心血管死亡的预防归功于危险因素控制,而仅有7%缘自心脏介入和外科手术。挽救人类生命的,不是费用高昂的介入技术,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议题别具匠心
预防是大事,归根结底是“大家的事”。10个国家的预防领域关键意见领袖(KOL)应邀参加本届AHA会议“国际聚餐会”。11月13日的“国际聚餐会——中国专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主席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教授主持,其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发表了关于中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流行情况的特别演说。
11月14日,AHA发起“着红装”倡议,以表示对女性健康的关注(go red for women)。11月15日,AHA举办“快乐健走”活动,倡导运动有益心血管健康。11月16日,AHA 2011年会特设专场,邀请4位专家探讨东亚人群心血管疾病。其中,赵冬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武阳丰教授发表了各自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甚至,AHA医学和营养专家通过饮食与血压数据的分析,与实验室合作编写了 “AHA低盐烹饪”手册,上面推荐的可谓是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菜品。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Sidney Smith、赵冬和武阳丰教授。
中国人健康期望寿命少10年
11月14日,在有WHF、国际 联盟、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参与的“心血管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预防全球行动”专场中,Sidney Smith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国的慢病泛滥问题,特别是中国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中国人健康期望寿命仅66岁,比20国集团(G20)主要成员国家少了10年。
就在AHA会议召开前一周,浓雾接连袭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数据让中国环境问题遭受诟病。环境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如何?在我们对Sidney Smith教授的采访中,他两度说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肯定了奥运会期间中国在环境改善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彼时PM10(直径≤10 μm的颗粒物)浓度减少了50%。AHA最近发布的大气颗粒物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表示,大气颗粒物暴露不仅会诱发心血管事件,而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指南“难产”
备受瞩目的高血压(JNC 8)、胆固醇(ATP IV)和肥胖(Obesity 2)三大指南未能在本届会议上亮相,将推迟于2012年发布。因为美国国立心脏、肺和血液学研究所(NHLBI)计划不再以独立的3项指南形式发布,而将其整合为一部关注危险因素的指南。“因为我们真的不想看到如下一幕,当患者走进医生办公室就诊时,医生转身从书架上取下3本指南。”“这将是我制定指南以来见到的证据最为全面综合的指南。” Sidney Smith教授说。除了上述原因,指南的“难产”还受到了今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规范指南标准的影响——要求更加严谨、可信、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南。好在11月13日下午晚些时候的专场会议,介绍了最新儿童与青少年心血管健康与危险因素控制指南。专家组推荐,所有儿童,无论是否有疾病家族史,均应接受全面的胆固醇水平检测。9~11岁儿童应接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检测,无需空腹或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脂水平检测;超重或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儿童,应在10岁时接受空腹血糖水平检测。
中国声音
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否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和叶酸?
赵冬教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人群中发生的心血管事件中约70%为首次发生,复发比例不及1/3。因此,有效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依靠一级预防。与预防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复发相比,预防有一定风险的人变为残疾的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更为重要。赵教授说,虽然目前阿司匹林和叶酸是否应被广泛作为一级预防用药存在争议,但目前证据尚不能否认两类药物在中国高危人群一级预防中可能利大于弊。
据赵教授介绍, 2009年,国际抗栓临床试验研究(ATT)将6项一级预防研究的原始数据合并汇总并分析后发现,阿司匹林的主要益处分别为降低男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女性缺血性卒中风险,但该研究认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的降低,与其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相比,几乎损益相当,这项研究致使已广泛用于一级预防实践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出现是否应“停牌”的争议。然而,2011年AHA/美国卒中学会(ASA)发布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依然建议阿司匹林应用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6%或大于10%的人群(Ⅰ类推荐,A级证据),2011年AHA《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也推荐65岁以上女性应用阿司匹林(Ⅱa类推荐,B级证据)。赵教授对ATT荟萃分析研究结论提出一些质疑,ATT分析在出血事件的定义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赵教授认为,该研究对严重出血事件的定义不统一,可能是导致得出损益相当结论的原因。此外,回顾一些研究也发现,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75岁以下高危人群,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应该是安全有效的。
目前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均未包括中国人群,而中国也尚无自己设计实施的关于阿司匹林安全性和效果的研究。中国男女卒中发病率位居全球高发之列,且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出血性卒中呈明显下降趋势。近期监测研究也发现,男女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述流行病学特征表明,已被证实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效果可能对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积极作用,但需要在认真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用人群标准和使用指南。
目前大部分指南不推荐叶酸用于一级预防,但2011年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的一项荟萃研究发现,在未普遍补充叶酸的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卒中发病关系更明显,在这些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中补充叶酸,可能有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因而不能完全否定叶酸用于中国人群一级预防可能带来的益处。中国正在进行一项补充叶酸对卒中预防作用的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期待该结果能提供更多证据。
总之,各国家和民族应根据自身特点,评价阿司匹林和叶酸的一级干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不是“富贵病”
“心脑血管疾病不是‘富贵病’,而是由穷至富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转型病’”。武阳丰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东亚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转型情况。
东亚国家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已大幅度减少,慢病负担不断增加,这是东亚各国的共性;然而,虽然东亚各国人群有着极为相似的遗传背景,但因危险因素发展变化不同,疾病谱变迁随之不同。
在过去30年间,日本的卒中致死率迅速下降,冠心病死亡率也有轻度下降。这种流行病学转型归因于日本人群的盐摄入量减少、血压下降;肥胖和血脂水平控制较好,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这种下降趋势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遗传背景差别很大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变化类似。
相反地,中国过去30年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转型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迅速增加,导致疾病发生率上升,这种变化趋势代表了中低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转型情况。在巴西、俄罗斯等同样遗传背景非常不同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转型模式与中国类似。
以日本为代表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同东亚国家心脑血管疾病谱变化,提示生活方式变化和国家对心血管病的防控能力,决定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变迁,也再次明确了慢病是可防、可控的。日本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对我国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如何借鉴别国经验,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是当前我国心血管病防控工作的巨大挑战。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