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

失眠或可增加急性心梗风险

作者:草儿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11-17
导读

         挪威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提示,失眠可中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研究发表于本月8日的《循环》[Circulation 2011, 124(19):2073 ]杂志。

关键字:  失眠 | 急性心梗 

inserted image
 

点击看大图

  挪威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提示,失眠可中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研究发表于本月8日的《循环》[Circulation 2011, 124(19):2073 ]杂志。

  研究共纳入52610名受试者,平均随访11.4年,结果显示,经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工作、血压、血脂、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体质指数(BMI)、体育活动、吸烟和饮酒情况后,与从未感到睡眠困难者相比,几乎每晚入睡困难、几乎每晚维持持续睡眠困难及每周有超过一次自觉睡眠欠佳者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为1.45倍、1.30倍和1.27倍。

  ■专家点评

  冠心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须重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刘梅颜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障碍性疾病日益成为突出的医疗及社会问题而得到人们的关注。以上关于失眠增加心梗风险的研究提示,睡眠障碍若不及时治疗,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该研究为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路线清晰,方法尚可靠,其结果与临床现状基本符合。研究提示睡眠障碍和冠心病发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睡眠的生理基础比较复杂,呈周期性变化。目前睡眠的分期主要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分为非快动眼睡眠[NREM,即慢波睡眠(SWS)]和快动眼睡眠(REM)。

  正常人的夜间睡眠以SWS开始,大约经历90分钟,进入REM。REM大约持续20~30分钟又进入了SWS,这个过程约反复4~7次。愈接近睡眠后期,REM持续时间愈长。每晚整个REM时间约90分钟,占全部睡眠时间的20%~25%。多项研究证明,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逐渐破碎,可能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在生理状态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整合通常表现为特定形式的反应。在SWS中有稳定的自主神经调节,通常以副交感神经活动为主,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状态。因此,良好睡眠有益于正常的自主神经维持,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研究显示,在SWS时,心率和冠脉血流有轻微下降、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增高。而在REM时,冠状动脉血流波动较SWS时高,反射性增加心肌耗氧量。部分心绞痛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主要在REM内,其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导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灌注不足。

  有人研究猝死更可能集中发生在REM期间,约是清醒时的1.2倍。应注意在凌晨2点到睡醒前的最后一个REM期间,交感神经活动一过性增高,能激发血小板聚集,触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使冠状动脉内压力和张力增加,本身就易出现心脏事件。而存在睡眠障碍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增加,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过度兴奋,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小板受体改变,炎性介质分泌增加,这些改变使心率增加和外周血管显著收缩,导致缺血和心律失常发生,能激发血小板聚集,触发冠状动脉痉挛。血管收缩易使斑块出现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从这一点上可解释该研究结果。

  对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时,因其存在胸痛、憋闷等躯体不适症状,且同样存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的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觉醒周期,从而影响正常睡眠状态,产生睡眠障碍。由此可见,冠心病与睡眠障碍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

  睡眠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重要过程,维持正常的快慢波睡眠对恢复疲劳、机体的精神与体力意义重大。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充足有效的睡眠对于疾病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但睡眠问题在心血管科和精神心理科普遍存在。

  在冠心病患者中,有不少合并睡眠障碍。这个现象提示睡眠与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共通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经解剖的改变,还需临床医师加以高度重视。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