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理论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最近2年提出的医学模式,双心医学强调了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刘梅颜 教授
“双心”理论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最近2年提出的医学模式,双心医学强调了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工作中的双心问题
现在心血管科临床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临床问题:难治性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心绞痛、顽固性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和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置入术后的高自杀率及一些难以解释的临床问题,这都或多或少与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存在着关联。所以,当临床上心血管问题处理非常棘手的时候应该想到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是否需要精神心理方面的评估、辅导或治疗。目前研究提示,许多疾病都会伴发精神心理问题,以心血管科患者为例,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甚至可高达40%~50%。
关注“双心”,意义重大
我们为什么要在双心领域进行探索呢?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无论经过多么先进的技术进行治疗,若不改善其精神心理问题,不可能有很好的生活质量,进而会影响其治疗的预后。但是目前临床上,包括在心血管科在内的各临床科室往往都会有意无意忽视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这是我们首先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疾病的伴发率为何如此之高?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每个人在应急状态下都会出现体内生化介质的调整。短期固然有益,但人体若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则会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平滑机会相应肥厚,从而使心脏长期的负荷增加,很容易出现心脏早衰。因而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和进展其实是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相通的内在机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性格急躁易怒的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易触发心肌梗死,其实这是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双心”理论其实对每个心脏患者都有意义。此外,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受伤害后必然会有一个心理的再调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心”不应仅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
若心脏病患者、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长期被忽视,患者一直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中,则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恶化、死亡风险增加、躯体疾病治疗效果下降、住院时间延长、容易产生医患矛盾与纠纷,而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医师的医疗压力增加。
综上所述,医师在进行躯体疾病处理时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若存在可以干预的问题则应积极干预;若存在医师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应该请精神科医师进行协助。如若不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则患者的躯体疾病很可能在经过短暂好转后再度恶化。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