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胸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高脂血症数年,吸烟20年、每天20支。静息心电图(ECG)未提示明显心肌缺血。
病例·PCI?三思而行
思考1·分析MLA与FFR相关性,重新审视IVUS诊断标准
目前,IVUS测得MLA<4 mm2常作为预测FFR<0.75的最佳界值,并作为指导PCI的标准,但其不适用于直径<3 mm的血管,近来研究提示其在直径>3 mm血管中价值亦遭挑战。
直径<3 mm的血管,4 mm2标准过大
目前研究结果均提示,在不同大小的冠脉中,预测FFR<0.75的MLA不同。4 mm2的标准仅适用于直径>3 mm的冠脉,对于直径<3 mm的小血管,MLA值远低于4 mm2的标准。
本-多尔(Ben-Dor)等对84例患者的92处临界病变(管腔直径>2.5 mm)进行分析发现,MLA<2.8 mm2是预测FFR<0.75的最好指标(敏感性为79.7%,特异性为80.3%);MLA<3.2 mm2是预测FFR<0.80的最好指标(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68.3%)。当病变血管参考直径分别为2.5~3.0 mm、3.0~3.5 mm和3.5 mm以上时,预测FFR<0.75的最佳MLA分别为2.6 mm2、2.8 mm2和3.7 mm2。
李(Lee)等的一项研究纳入97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平均参考血管直径为2.72 mm的小冠脉中,预测FFR<0.75的最佳MLA为2.0 mm2(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80.77%)。
直径>3 mm的血管,4 mm2标准亦受质疑
对于本文所述病例,我们不禁质疑,对于直径>3 mm的冠脉,以MLA<4 mm2作为PCI标准是否仍过大?
朴(Park)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对4 mm2的标准提出了进一步挑战。研究结果显示,预测FFR<0.80的最佳MLA为2.4 mm2,敏感性为90%,阴性预测值为96%。在入选的236例存在临界病变的患者中,117例MLA>2.4 mm2,其中112例FFR>0.80,仅5例FFR<0.80;但在119例MLA<2.4 mm2的患者中,75例FFR≥0.80,特异性仅为60%。
斑块负荷及病变长度等也可决定FFR
虽然MLA预测FFR最常用,但众多研究证实,IVUS测得斑块负荷及病变长度等也可决定FFR。
Park等的研究显示,斑块负荷≥78.7%预测FFR<0.80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72%,阴性预测值为90%;病变长度≥3.1 mm预测FFR<0.80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63%,阴性预测值为94%。
思考2·IVUS与FFR优势互补,指导PCI正确决策
若要合理置入支架,应联用IVUS与FFR。我们建议,决定是否对病变行PCI处理,依据FFR;评价PCI效果以达最佳化,依据IVUS。
IVUS
优势
●可精确测定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并能评估斑块成分和大小等,从而更精确地判断CAG所示临界病变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
●能提示支架膨胀和支架贴壁等影响PCI预后的重要信息。
局限
●无法评价狭窄病变对冠脉的生理影响。
FFR
优势
●首个评价狭窄病变对血管功能影响指标,可指导临界、分叉、左主干和弥漫病变等的PCI治疗。
●研究证实,对于CAG所示临界病变,若术前FFR>0.75,提示无心肌缺血表现,推迟PCI非常安全;DEFER研究证实,对于FFR>0.75的临界病变,推迟PCI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率<1%/年。
局限
●左室肥厚患者对药物充血反应欠佳,FFR可能被高估,因此FFR>0.75时不能排除心肌缺血可能性。
●仅能评价心外膜冠脉狭窄病变,不能准确评价微血管系统,故对存在左室肥厚、微血管病、弥漫病变或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常不能准确评估病变严重性。
联合应用IVUS与FFR,合理制定PCI决策
纳姆(Nam)等的研究纳入167例临界病变患者,结果显示,IVUS组绝大多数患者最终接受了PCI,与FFR组相比,血运重建率显著较高(91.5%对33.7%),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无显著差异(3.2%对3.6%),这提示IVUS指导PCI会增加支架置入数目,而并未改善患者预后,这似乎证实了大多数介入医生熟悉的一句话——“若想置入支架,做IVUS;若想药物治疗,做FFR”。但也许我们可以说:“若想合理置入支架,联合IVUS与FFR”。
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IVUS与FFR孰优孰劣,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两者分别提供解剖和功能精确信息,并非竞争而为互补关系。我们建议在行PCI时,决定是否处理病变,依据FFR;评价PCI效果以达最佳化,依据IVUS。[下接《功能性冠脉介入治疗:开启新篇》(下) ]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