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胸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高脂血症数年,吸烟20年、每天20支。静息心电图(ECG)未提示明显心肌缺血。
转变·功能学PCI新方向
功能学PCI:仅对缺血性狭窄病变行PCI
在本文所述病例中,患者右冠状动脉(冠脉)近中段狭窄85%,但一系列检查均提示此病变未导致心肌缺血。FAME研究是首项大规模评估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获益情况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狭窄程度为50%~70%的临界病变中,65%并不引起心肌缺血,即使在狭窄程度达71%~90%的严重狭窄病变中,亦有20%并无心肌缺血证据。
因此,目前有专家提出功能学PCI的概念,指根据血管功能性检查结果,确定冠脉造影(CAG)所示狭窄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仅针对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变行PCI,对非缺血性狭窄病变进行药物干预。
观念转变:功能学指导非缺血性狭窄病变治疗决策
数项研究均已证实,对于不引起心肌缺血的临界病变,推迟PCI,随访期间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
入选患者均为临界病变的DEFER研究5年随访结果显示,与FFR≤0.75的对照组相比,FFR≥0.75的推迟治疗(药物治疗)组与PCI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较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心源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较低(图1)。
对于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FFR指导的PCI同样可降低事件发生率。多中心、前瞻性FAME研究纳入1005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将其分入CAG指导的PCI组(CAG-PCI)和FFR指导的PCI组(FFR-PCI),FFR-PCI组患者仅FFR<0.80时才考虑PCI。随访1年结果显示,与CAG-PCI组相比,FFR-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较低(图2);FFR-PCI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心脏猝死率达35%;同时,FFR-PCI组患者支架置入数量、对比剂应用和住院费用明显较少,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FAME研究结果让介入医生进行思考,并发生了观念转变,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引起缺血的狭窄病变进行再血管化可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对不会引起缺血的病变进行再血管化并不使患者获益,还将增加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等风险,继而增加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作者后记
谈稳定性冠心病“合理”的介入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
合理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多方面信息作综合评估。
强调问诊 问病史是医生接诊患者的必经流程,但每位医生问诊程度却不尽相同。对心绞痛症状及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家族史、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史等)的详细询问,对评估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重视无创检查 对疑似冠心病的胸痛患者,心电图(特别是胸痛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有时也会带来重要临床启示。
●对于症状不典型、危险因素少、心电图检查不支持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行CAG或介入治疗。
●可通过冠脉CT等检查了解患者冠脉解剖情况,但正如本文病例所示,并非具有一定狭窄的病变即需要进行PCI。
●功能学检查明确心肌缺血证据是重要环节。若从患者静息状态心电图上未能捕捉到心肌缺血的有力证据,则需要进一步功能学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我们首先推荐一些无创性功能学检查,如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其中,平板运动试验临床使用率偏低,究其原因,医生对此项检查的认识尚存在一定误区:①不少医生高估了平板运动试验风险,事实上,运动试验有很好的安全性记录,其危险性取决于受试者的临床特征。运动试验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为0~0.005%。近期几项研究表明,运动中或运动后需要住院风险≤0.2%,心肌梗死风险约0.04%,猝死风险约0.01%。②不少医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运动负荷试验的价值。除对年龄<50岁、无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平板运动试验阳性预测值较低外,对其他人群的预测价值不可被低估。
无创检查难判断,再考虑有创检查 对于一系列无创检查后仍无法判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有创功能学检查[如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FFR等],如明确存在心肌缺血证据,再考虑PCI。对于FFR介于0.75~0.80(“灰带”)的患者,须根据其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以明确是否需要行PCI。
充分认识改善生活方式和强化药物治疗的价值 支架置入仅改变冠脉的解剖结构,若想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仍需依赖生活方式改变并进行规范强化药物治疗。
总之,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最佳的治疗策略应为:结合CAG提供的解剖学信息和FFR提示的心肌缺血证据,针对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变行PCI,以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对于CAG存在狭窄,而不存在引起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证据的病变,应给予最优化的药物治疗。[6330601]
更多专家观点
严格把握PCI适应证
北京友谊医院顾复生教授 强调,对于多数轻度心绞痛患者,应优先考虑优化药物治疗,如仍不能控制心肌缺血发作可考虑介入治疗,不推荐常规介入治疗。
顾教授谈及1例55岁男性患者,有轻微心绞痛发作,临床情况稳定,CAG检查提示前降支约70%狭窄,当地医院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于术后出现支架内亚急性血栓,进而发展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最终死于多脏器衰竭。
该病例值得临床医生思考,尽管CAG提示患者前降支存在70%狭窄病变,但患者症状并不严重,且无明确心肌缺血证据,未接受规范药物治疗,是否可考虑先行积极药物治疗,如症状继续加重可考虑PCI。
介入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风险与新临床情况发生,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北京友谊医院 孙志军 整理)
功能学检查不可回避
哈佛大学医学院布朗沃德(Braunwald)教授认为,对于冠心病诊断,病史采集最重要。一旦认为患者有稳定性冠心病,最重要的检查是运动平板试验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这对决定患者是否还须接受CAG非常有帮助。如结果提示为低危,他主张行优化药物治疗;如为高危,应行CAG检查。
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生活方式管理十分重要,与戒烟及服用阿司匹林、他汀及抗心绞痛药物效果相当。他最常用的方案是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雷诺嗪。多数患者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后心绞痛症状被成功控制,尤其是减重并注意饮食健康后,效果更明显。 (姚瑶 整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