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第15届中国心律学大会的“心房颤动论坛——2011的共识与剖析”论坛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徐亚伟教授做了题为“房颤上游治疗:评价与展望”的报告。
房颤上游治疗--评价与展望
7月2日,在第15届中国心律学大会的“心房颤动论坛——2011的共识与剖析”论坛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徐亚伟教授做了题为“房颤上游治疗:评价与展望”的报告。
徐教授指出,房颤的上游治疗,主要是治疗潜在的疾病,预防房颤。上游的情况不同,带来下游不同的结果。上游治疗就是去除诱发房颤的因素。
房颤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炎症、代谢、理化因素、遗传缺陷等所致离子通道结构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房颤发生。炎症、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及各类生长因子功能异常表达等,是导致房颤发生的基质,是房颤发生的上游病理生理改变。
房颤上游治疗是指针对房颤基质、心房肌重构以及炎症反应的治疗,属于房颤的预防性治疗,实际是非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和治疗房颤的一种新方法。房颤发生高危者长期服用相关药物(ACEI、ARB等),凭借药物对心肌重构的良性作用,延缓心脏形态学和功能重构,进而延缓和减少房颤的初发和复发。
房颤的上游治疗分为一级预防(延迟新发房颤)和二级预防(减少房颤的复发)。不同的药物作用于心房肌重构的各个环节。
房颤上游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皮质类固醇,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用药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防治房颤。
ACEI/ ARB:房颤的一级预防
Healey对11项研究(56308例)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7项用ACEI,4项用ARB,结果显示,RAAS抑制剂可使房颤发生明显降低,减少房颤发生28%,在心衰患者中减少房颤发生43%。结论为,ACEI/ ARB可明显降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
ACEI/ ARB:房颤的二级预防
多项研究均显示,ACEI/ ARB预防房颤复发的效果不理想。
醛固酮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提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抑制房颤心房肌重构有益。此外,他汀类药物能预防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