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迄今为止,闭塞动脉试验(OAT)的结果和后继的指南更新未能被完全整合至临床实践之中。论文于2011年7月11日在线发表于《内科学文献》(Arch Intern Med)。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迄今为止,闭塞动脉试验(OAT)的结果和后继的指南更新未能被完全整合至临床实践之中。论文于2011年7月11日在线发表于《内科学文献》(Arch Intern Med)。
发表于2006年的OAT是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其显示在心肌梗死(MI)24小时后(3至28天)确认的梗死相关动脉(IRA)持续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未产生益处。此项研究确认了CathPCI注册系统于2005至2008年间纳入的所有患者,并对OAT发表后以及相关指南更新后因血管闭塞行PCI的月度实施率趋势进行了评估。纳入患者均在MI发生24小时后接受了导管治疗。由于心导管诊断的报告并非强制性,因此该研究在诊断过程报告率最高四分位置的医院中评估了上述趋势。
结果显示,共有来自896所医院的2878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总体而言,在OAT发表后[比值比(OR)0.997]和指南更新后(OR 1.007),因血管闭塞行PCI的校正月度实施率未出现显著降低。在连贯性报道心导管诊断的医院中,OAT发表后月度实施率无显著降低(OR 1.018),指南更新后有降低趋势(OR 0.963)。
述评 美国迈阿密大学Moscucci博士:
利用PCI及时行药物或机械性在灌注可对急性MI产生积极影响的论断已被众多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延迟”开放动脉的假说(即在心肌挽救过迟时或在无持续性症状的患者中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行再灌注)多年来一直广受争议。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尽管通过溶栓治疗行延迟再灌注可造成潜在损害,但有限的注册系统分析和小型临床试验均未显示其可产生损害或任何确定性益处。美国心脏学会将OAT结果整合入ST段抬高型MI的治疗指南之中,并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对于血流动力学和心电表现稳定的无症状性患者,后者目前将PCI延迟再灌注(>24小时)列为Ⅲ类适应证(即无指征或不适宜)。
此项研究OAT发表和指南更新未能“逆转”当前临床实践,但其亦存在数项局限之处,其中包括缺乏对MI后心绞痛等症状状态的评估、严重缺血无创检测相关信息不足以及无法整体确认行血运重建的患者符合所有OAT纳入标准并且不具有排除标准。该研究所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多方面原因。就医生而言,实施新指南的障碍包括缺乏认知、相对陌生以及对指南支持证据缺少认同。患者的相关障碍和偏好以及环境相关性障碍则作为附加外力妨碍了新指南的实施。同时,与以引入某种新行为为目标的指南相比,以减少某种行为为目标的指南实施难度更大。PCI的更正障碍因素则涉及上述各个方面。
总体而言,此项研究为PCI应用评估增添了重要信息,并且会促使我们对确定增加医疗开支但无明确益处的操作加以深入关注。降低未对患者产生任何益处的检查和治疗的实施率应成为医务人员的专业职责。
链接: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