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David Wilber教授指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常有轻度血流动力学异常、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经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后,患者的左室功能恢复正常,少数出现不明病因的射血分数下降。室性早搏介导的心肌病目前机制不明,其发病率、风险和进展都知之甚少,它与原发性心肌病的区别可能需借助于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
室速导管消融近况
第三届美国心律学会(HRS)电生理学论坛在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召开,该论坛以“心脏猝死的危险分层和预防”为主题,由吴书林和吕斐教授担任执行主席,邀请了国外多位从事相关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著名专家进行报告,同时召开了高层研讨会。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David Wilber教授指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常有轻度血流动力学异常、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经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后,患者的左室功能恢复正常,少数出现不明病因的射血分数下降。室性早搏介导的心肌病目前机制不明,其发病率、风险和进展都知之甚少,它与原发性心肌病的区别可能需借助于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
特发性室速的分布范围甚广,可起源于三尖瓣环、肺动脉、左室瓣口、左纤维三角周围、二尖瓣环、乳头肌、前侧壁等等。通过使用成像和辅助标测技术,发现使用3VES在右室间隔和左室心尖部进行程序性刺激,给予异丙肾上腺素仅可诱发3-5次的多形室速。在随后的1个月服用低剂量胺碘酮,无室速发作。
当前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电击管理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装置程控可减少适当放电的数量,但很少能完全消除,而放电,尤其是频繁放电会降低生活质量。作为最初始的治疗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其副作用可导致停药,大剂量可使非心源性死亡增加,其对无休止的慢频率室速或电风暴几乎无作用等等。ICD放电后第1年死亡率为18%,主要死因为心衰,其中30%的死亡发生于放电24小时内。10%~40% 的ICD二级预防和3%~5% 的一级预防患者,通常有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背景,消融对于这些患者的预后有好处。
我们还需考虑早期消融疤痕相关室速,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十分有效,而且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现有的技术可明显降低治疗的风险,并可能在50%以上的患者中完全消融掉室速。与电压标测相关,心内膜和心外膜疤痕是成功室速消融的靶点;心律失常的消融失败主要是因为疤痕位于肌壁间。无疤痕仅在频发室早患者中常见。约一半的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有疤痕,他们有不同的室速起源。在心内膜最早位点消融15 s可终止室速,但容易被重新诱发,而心外膜最早位点消融5 s可终止室速,且不能再被诱发。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