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筛查的异常结果可预测90天和18个月时阿司匹林和他汀类应用增多。CCTA筛查与有创检查增多相关,但18个月时的事件数则无差异。目前不应将CCTA视为一种无可非议的检查。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筛查的异常结果可预测90天和18个月时阿司匹林和他汀类应用增多。CCTA筛查与有创检查增多相关,但18个月时的事件数则无差异。目前不应将CCTA视为一种无可非议的检查。论文于2011年5月23日在线发表于《内科学文献》(Arch Intern Med)杂志。
目前尚不清楚CCTA筛查对医生和患者行为的影响。此项研究从一项健康筛查项目中纳入了1000例行CCTA检查的无症状患者,并纳入了未行CCTA检查的1000例患者作为对照。在90天和18个月时对药物应用、后续检查、血运重建和心血管事件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CCTA组共有215例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CTA阳性)。CCTA阳性患者较CCTA阴性(无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比例升高:90天时,他汀类应用:34%对5%对8%,阿司匹林应用:40%对5%对8%;18个月时,他汀类应用:20%对3%对6%,阿司匹林应用:26%对3%对6%。校正多变量风险后,18个月时CCTA阳性患者的他汀类和阿司匹林应用的比值比分别为3.3和4.2。在90天时,CCTA组患者的后续检查(5%对2%;P<0.001)和血运重建率(1%对0.1%;P<0.00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18个月时两组患者中各出现一起心血管事件。
特邀评论 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劳尔(Lauer)博士:
既往在婴儿中进行的神经母细胞瘤尿液筛查显示,筛查可增加早期疾病的诊断,但对晚期或致死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无任何影响。其他研究者亦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筛查可引发更多诊断和干预,但并不能预防晚期疾病和死亡。此种现象目前已被详细描述并被命名为“过度诊断”,也即是假疾病的诊断。假疾病指如果不被筛查检测得出,将不会变为具有临床意义的疾病。由于过度诊断可引发多种损害,因此已成为一项严重的问题。
因为临床医生不可能确定患者所伴有的是真疾病还是假疾病,所以医生无法轻易忽略筛查所得出的诊断,继而就会应用本身带有风险的检查、药物、操作甚或手术。由于人们对未证实筛查的热情高涨并且应用日益增多,过度诊断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我们尚不知道CCTA能否降低严重临床事件风险,但目前已得知其可导致本身携带风险的医学检查和治疗暴露增多。
链接:
2、Pseudodisease, the Next Great Epidemic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