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7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心血管影像与介入学会(SCAI)年会在美国东海岸海滨城市巴尔的摩举办,全球约2000余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于此,热烈探讨了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和血流动力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及热点问题。
(图为杨剑教授在会场)
2011年5月4-7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心血管影像与介入学会(SCAI)年会在美国东海岸海滨城市巴尔的摩举办,全球约2000余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于此,热烈探讨了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和血流动力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及热点问题。
结构性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是本届会议的亮点,精彩报告不胜枚举,笔者对新型封堵器的研发以及杂交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内容印象深刻,将其整理成文与读者共享。
器械研发:持之以恒
芝加哥儿童医院阿明(Amin)教授介绍了新型封堵器装置从基础走向临床的过程,指出了新型心血管治疗器械研发的现状与问题。
Amin教授以目前仍未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Amplatzer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为例指出,该装置自2003-2004年就开始在美国进行了Ⅰ期临床试验,同时在美国以外国家投入临床应用,后因Ⅰ期试验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升高,迄今未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尽管如此,器械厂商与临床医师及工程师密切合作,目前正在研发新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封堵器腰的直径和长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改良的Ⅱ代Amplatzer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减少了径向支撑力(radial force)及钳夹力(clamp force),结构稳定性有所增加。
Amin教授指出,新型医疗器械从基础走向临床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及各种资源,需要医师、患者等多方面配合,还要尽量实现个体化。目前FDA平均批准一种新型医疗器械的周期为8.5年,而CE认证(允许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无须符合每个成员国的要求)则大大缩短了新型医疗器械进入临床的时间,因此很多新型医疗器械(如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Corevalve介入瓣膜,MitraClip二尖瓣成形装置等)均在美国以外地区投入临床应用。因此,对于研发包括封堵器在内的新型医疗器械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真正伟大的发明往往在开发阶段充满艰辛。
杂交技术:交融合作
美国希塔姆(Cheatham)教授重点介绍了杂交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指出,目前在许多结构性心脏病治疗过程中,内外科融合、在一体化的杂交手术室共同针对一种疾病进行治疗已成为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创伤和死亡有所减少。杂交技术从最初的经心室壁在X线引导下置入封堵器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开始,已发展至用于治疗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等非常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通过置入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架维持PDA开放,同时进行人造房间隔打孔(BAS),已能在X线引导下完成传统Norwood Ⅰ期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heatham教授还介绍了肺动脉血流限制器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该装置可选择性减少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血流,通过外科开胸+介入的杂交手术方式置入患儿自体肺动脉内,降低因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争取手术时机及保障外科手术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最新设计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支架尚处于研发和初步动物试验阶段,旨在实现完全在介入引导下完成复杂右心Fontan手术。
谈到杂交技术的未来,Cheatham教授信心十足地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内外科交融合作精神的不断提升,儿童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有可能取得更大突破。同时,一体化杂交手术室已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理想设施,对于心血管医师,只要充满信心并注重团队合作,一定能发挥杂交技术的优势。
中国经验:举世瞩目
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在本届会议中备受关注,笔者以“848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装置闭合”为题作大会报告,介绍了我国目前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方面的成就与进展。
大会主席、意大利米兰心血管病治疗中心的卡尔米纳蒂(Carminati)教授评价了该报告。他指出,Amplatzer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因Ⅰ期临床试验报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过高而被FDA终止了Ⅱ期临床试验,而中国近年研制出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并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应用,取得了98%以上的技术成功率,显著降低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中长期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适应证选择,介入可成为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治疗方式。无论在手术量还是技术成功率方面,中国目前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令世界瞩目。
Carminati教授还对笔者2010年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一文表示诚挚祝贺。
作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杨剑
■其他内容一览
本届会议发表的HERCLUES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试验,评价了2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置入肾动脉支架的疗效,以及脑钠肽(BNP)对疗效的预测价值。
术后9个月,患者平均收缩压由术前的162 mmHg显著降至145 mmHg,主要终点事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0.5%,试验装置、操作及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6%、99.2%和98%。
然而,收缩压下降并未伴随BNP水平的降低,患者平均BNP水平在术后1个月仍然升高,且基线BNP水平与收缩压下降,以及BNP下降与血压反应之间均无统计学关联,提示BNP无法成为手术获益的预测指标。这一结果与既往2项试验结果有所不同,后两者均提示,基线及升高的BNP水平能预测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压反应情况,BNP在预测手术获益方面极具价值。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杨剑 )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