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阳明大学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脏科主任陈适安教授指出,最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T,43%)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19%)。台北荣民总医院2000~2010年238例室速患者接受标测/消融,其中72例患者接受3D 基质标测/导管消融,获得很好的成功率。
右室心肌病RVOT-T的电生理和导管消融
第三届美国心律学会(HRS)电生理学论坛在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召开,该论坛以“心脏猝死的危险分层和预防”为主题,由吴书林和吕斐教授担任执行主席,邀请了国外多位从事相关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著名专家进行报告,同时召开了高层研讨会。
国立阳明大学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脏科主任陈适安教授指出,最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T,43%)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19%)。台北荣民总医院2000~2010年238例室速患者接受标测/消融,其中72例患者接受3D 基质标测/导管消融,获得很好的成功率。
3D 标测系统(激活标测和基质标测)具有其独特优势:对于局灶起源的RVOT-VT,可通过激活标测和图谱分析来确定致心律失常的病灶;而对于折返型ARVC,可通过基质分析来确定VT维持的低电压区;此外,通过基质标测可从特发性RVOT-T中发现非典型和早期ARVC。依据潜在疾病和心动过速基质不同,标测和消融室速的方法不同。3D标测有助于描述出心室基质以及寻找室速的最佳消融位点。
AVRC旧称AVRD(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其特征是右室心肌被脂肪和纤维组织取代,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其导管消融的效果只是暂时的,ICD是心源性猝死的唯一可靠治疗。
它的临床诊断目前主要参照1994年的国际工作者诊断标准,目前仍然是金标准。该标准对于排除右室室速的高危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的特异性达91%。但其敏感性不高,在识别轻微或不典型ARVC或RVOT-T患者的高危风险中有其局限性。
而3D标测到疤痕是敏感的预测指标,患者右室附近的疤痕或病灶提示将来有复发可能。右室流出道/心室游离壁疤痕对于发现未来室颤/ICD植入/心血管死亡有很好的敏感性。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