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心血管

[ACC会后]聚焦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健 曹成富 王伟民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5-09
导读

近年兴起的新型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iMAP-IVUS)通过对回声频谱信号进行分析识别不同组织回声频率,对斑块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更直观地对斑块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关键字: ACC | 影像学 | 研究进展

1. IVUS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评价易损斑块

  近年兴起的新型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iMAP-IVUS)通过对回声频谱信号进行分析识别不同组织回声频率,对斑块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更直观地对斑块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VH-IVUS

探讨易损斑块发病机制

  陶卡(Takao)等评估了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罪犯病变的斑块负荷及组织学特点,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的粥样硬化斑块碎片进行分析发现,CD14(促炎性巨噬细胞标记)或CD163(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斑块内出血标记)阳性巨噬细胞,与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重塑指数呈正相关, CD163阳性细胞的比例与血管正性重构、坏死核心体积呈正相关。

结论管腔正性重构与斑块内巨噬细胞沉积相关,斑块内出血预测因素为有较大坏死核心无钙化斑块。

明确非罪犯病变稳定性

  日金(Zhijing)等发现,在6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非罪犯病变中(斑块负荷>40%),TCFA[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定义为在连续3个层面上坏死核心占总体积30%以上且靠近管腔,其他称为ThCFA(厚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基线时为43%,13个月时增至54%,33个病变无变化,8个病变为ThCFA,21个新TCFA由病理性内膜增厚或ThCFA转变而来。最小管腔面积(MLA)从7.3 mm2降至6.7 mm2(P<0.05)。

结论STEMI患者未治疗、未破裂的非罪犯病变在起病后13个月内通常不稳定,表现为冠脉MLA减少、坏死核心扩大,稳定斑块转为易损斑块。

评估与MACE相关的非阻塞性斑块组织学特点

  夏尔马(Sharma)等对50例临界病变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共有5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均为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斑块体积、纤维脂肪组织体积明显较高,且所有病变均为TCFA。

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较大的斑块体积、富含纤维脂肪组织与MACE相关。

iMAP-IVUS

评价组织学特点

  亚马达(Yamada)等比较了iMAP-IVUS与整合背向散射IVUS(IB-IVUS)对组织学特点评价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在评价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的相关性良好(P<0.0001),同时,iMAP定义的坏死斑块与IB-IVUS组脂质斑块相关性良好(P<0.0001),但两组在评价脂质斑块方面无明显相关性。

预测无复流现象

  传统的VH-IVUS难以预测PCI过程中的无复流现象,于特马(Utsunomiya)等研究发现,iMAP-IVUS所发现的某些斑块特点可对此进行预测。研究纳入95例患者,结果显示,共有11例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组的坏死斑块体积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47),坏死斑块体积是PCI过程中无复流现象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其界值为21.6 mm3(敏感性81.8%,特异性61.9%)。

 2.FFR 评价冠状动脉生理功能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价冠脉狭窄病变对血管生理功能影响的指标,FFR<0.8常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多项研究证实,IVUS测得的MLA<4 mm2与FFR间有良好相关性,但最近研究发现,MLA<4 mm2并不适用于所有血管,不同直径的病变血管预测FFR<0.8的最佳MLA值不同,较4 mm2的界值明显下降。

FFR与IVUS

  库(Koo)等对267例患者的临界病变行IVUS及FFR测定,评估IVUS对有功能意义狭窄病变(FFR<0.8)的最佳诊断标准及诊断精确性。结果显示,88处病变(33%)的FFR<0.8,FFR决定因素为MLA和病变位置。病变位置不同,MLA诊断精确性变化较大。前降支近段MLA最佳界值为3.0 mm2,发出第2对角支前的前降支中段MLA最佳界值为2.75 mm2。结果提示,当用IVUS来诊断有功能意义的冠脉临界病变时,根据病变位置不同,诊断标准亦不同,冠脉解剖变异可影响诊断精确度。

  本多(Ben-Dor)等对150例患者的临界病变进行研究发现,FFR与IVUS测得的MLA、病变长度、面积狭窄率中度相关。与小血管(直径2.5~3 mm)相比,大(直径>3.5 mm)、中(直径3~3.5 mm)血管MLA与FFR相关性较好,只有2处病变FFR<0.8且MLA>4.0 mm2,其中1例位于左主干,但有66处病变FFR>0.8但MLA<4 mm2。FFR<0.8时MLA截点在大、中、小血管中分别为3.7、2.8、2.5 mm2。

  菲格拉(Figueroa)等首次证实,病变长度及斑块负荷独立于MLA外与FFR相关。

FFR与OCT

  希诺(Shino)等在34例患者中评估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参数与FFR相关性。所有患者均行定量冠脉造影(QCA)、OCT及FFR检查。OCT测定最小管腔直径(MLD)、ML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结果显示,FFR值与MLD(P<0.001)、MLA(P<0.001)及管腔面积狭窄率(P=0.006)显著相关。OCT预测有功能意义狭窄(FFR<0.75)的界值分别为MLD<1.35 mm、MLA<1.91 mm2及管腔面积狭窄率<75.6%,敏感性分别为85%、85%和60%,特异性分别为69%、69%和81.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77.3%和73.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9%、78.6%和76.9%。研究结论为,OCT解剖参数与FFR值显著相关,OCT测定的MLD、ML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是有功能意义冠脉狭窄的重要预测因子。

3.OCT 评价支架内血栓与支架贴壁不良

  OCT分辨率为10~20 μm,约10倍于IVUS,可提供接近组织学的超高分辨率图像。在随访支架置入后患者时,OCT 较IVUS能更清楚评价支架置入后内皮愈合、支架贴壁情况和内膜增生程度。

评估新生内膜覆盖不全

  新生内膜覆盖不全(NTC)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一种预测因子。OCT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理解支架小梁和血管壁之间的空间关系。梅达(Maeda)等建立了一种新型NTC分级方法,0级:支架小梁完全可见;1级:可看到的支架小梁>50%;2级:可看到的支架小梁<50%;3级:支架小梁完全不可见。根据NTC分级不同分为4组,结果显示,4组间NTC厚度明显不同[0级组:(18±36)μm,1级组:(88±33)μm,2级组:(185±69)μm,3级组:(358±202)μm]。

结论OCT三维重建对NTC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探讨DES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制

  奥萨基(Ozaki)等进行的研究纳入44例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显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裸金属支架(BMS)组,OCT发现的血栓形成仅发生于SES组,20%伴支架贴壁不良的SES支架小梁发生血栓,而仅有2%贴壁良好的SES支架小梁发生血栓。

结论SES置入术后,OCT识别的支架贴壁不良与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显著相关。

观察支架贴壁不良患者自然预后

  卡瓦末(Kawamori)等随访观察了PCI术后即刻OCT检测到支架贴壁不良患者的自然预后。研究纳入20例DES术后患者,均于PCI术后即刻接受IVUS及OCT检查,结果显示,IVUS检测到1例支架贴壁不良,OCT检测到12例108处贴壁不良的支架小梁[支架小梁和血管壁间的平均距离为(230±80) μm]。平均随访(8.3±1.2)个月,共有10个支架小梁仍存在贴壁不良[平均血管壁距离(380±100) μm],所有血管壁距离<260 μm贴壁不良的支架小梁均贴壁良好。此外,新增83例支架小梁贴壁不良,主要由血栓溶解或斑块消退所致。

结论在第一代DES置入术后患者中,晚期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现象并非少见。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